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严格阶级划分催生了许多现代人难以理解的职业,其中包括出于皇室需求而设立的太监和宫女等特殊角色。而在清朝的皇室中,还有一项特别的职业——守墓人。这些人世代守护着清朝皇帝的陵寝。而令人意外的是,即便清朝已灭亡超过百年,清朝皇陵的守墓人仍然存在。
这些守墓人到底是什么身份?他们的生活由谁提供保障?这些问题的答案,正是接下来我们要探讨的内容。
提起皇帝的陵寝,很多人首先会想到的是举世闻名的秦始皇陵,以及至今无人敢于挖掘的武则天皇陵。自古以来,中国人一直非常重视丧葬文化,陵寝的修建也是其中的重要一环。古代帝王们通常希望在死后依旧能够享受荣华富贵,因此他们的陵墓往往修建得如同另一个世界一般,富丽堂皇。秦始皇的陵墓便是如此,我们熟知的兵马俑坑和出土的兵器坑,都是秦始皇按照真人真物的样子所塑造的,旨在确保他死后仍能享受万人敬仰。
然而,在中国历代的皇帝陵寝中,清朝的皇陵却鲜有人提及,尽管如此,这些皇陵在历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它们是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的皇陵,值得研究。尤其是清朝时期,中国的经济极为繁荣,这也意味着皇族拥有着无数财富。从顺治十八年起修建的清朝皇陵,至今已安葬了九位清朝皇帝、十五位皇后和一百三十六位妃嫔,每座陵寝内都陪葬着无数珍贵宝物,皇帝的陵寝尤为华丽。
在这些清朝皇帝中,唯一没有被葬入皇陵的是末代皇帝溥仪。因为当时新中国已经成立,所谓的皇朝和帝王成了过眼云烟。然而,尽管清朝已灭,依然有一群人默默守护着这些皇陵,那便是清朝皇陵的守墓人。
在一些清宫剧中,我们常能看到这种情节:皇帝将犯错的臣子或王爷贬至皇陵看守。事实上,历史上确实有过这样的做法,尤其是对那些犯错的皇帝兄弟,为了既不残忍杀害又不轻易放过,皇帝便会让他们去守陵,以此让他们履行一定的祖宗孝道。但这些被贬的亲王并非守墓人的主要成员。实际上,清朝的守墓人主要是由满族子弟组成的。
由于清朝皇陵内蕴藏着大量珍贵宝物,从皇陵开始修建之初,皇帝便下令选拔满族子弟来担任守墓人的职责。然而,这项工作并不像外界想象的那样清贫。守墓人的主要职责其实是监督和报告,负责定期向皇帝汇报陵寝的情况,并在重要祭祀日组织大规模的清扫工作。至于日常的打扫和巡视等工作,则由太监、宫女和侍卫等负责。因此,守墓人其实并没有过于繁重的体力劳动负担。
这些守墓人不仅有自己的职责,在清朝朝廷中,他们也拥有一定的官职。据史料记载,最低也有七品的官职,而一些高级职位的守墓人甚至可以达到正三品。他们的俸禄丰厚,可见守墓人的职位是一个极具吸引力的工作。然而,守墓人并非人人可做,只有来自满洲八旗的上三旗子弟,才有资格担任这一职位。成为一名有官职的守墓人,意味着获得了极高的荣誉,许多满族子弟都渴望得到这一职位。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历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清朝遭遇了外国列强的侵略,逐渐失去了昔日的荣耀,皇室的地位也不再如以前那样高高在上。在这种背景下,守墓人面临了新的挑战。清朝末年,随着外敌入侵,清朝的政权逐渐衰弱,皇陵成为了政治中心之外的边缘存在。尽管如此,仍有一些守墓人坚守着他们的职责。
清朝灭亡后,中国遭受了前所未有的侵略,许多守墓人因战争而流离失所。幸运的是,仍有少数满族子弟选择坚持自己的传统,继续守护着皇陵。在新中国成立后,政府对这些守墓人进行了妥善安置。那些不愿继续留在皇陵的守墓人,被安排在北京的各类工作岗位上,如售票员、服务生等。那些有文化的守墓人,则参与到考古工作中,协助进行相关的研究和发掘。
与此同时,一些守墓人坚持家族传承,依然选择继续留守在皇陵。对于他们,政府没有强制要求,而是尊重他们的选择,允许他们继续负责皇陵的看守和清洁工作。如今,作为国家文物建筑的清朝皇陵,依然受到保护。这些守墓人则转变为文物保护工作人员,由国家提供工资,以保障他们的基本生活。
随着清朝皇陵逐步发展为旅游景区,这些守墓人也自愿担任起了导游的角色,向前来参观的游客们介绍皇陵的历史和其中的珍贵文物。在清朝灭亡107年后,这些守墓人已成为保护皇陵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