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通过一首描绘岳阳楼景象的诗词,展现了山川的美丽与水色,同时也流露出他对国家、对百姓的忧虑和关切;他的前半生是许多寒门子弟的精神支柱,后半生则成为了官场的标尺。范仲淹光明磊落的一生,不仅在大宋历史中,也在中国历史上独树一帜,堪称无人能及。
这位传奇人物便是范仲淹。在他去世后,宋仁宗亲自为他撰写碑文,极为崇敬他的品格与功业。更令人惊讶的是,作为一位文臣,他居然也曾亲身上过战场!那么,范仲淹的一生究竟有多么传奇呢?
我们大多数人对范仲淹的了解,往往停留在他寒窗苦读的岁月,曾经日子贫困潦倒,一碗粥结成了冰块,他将其切成四份,早晚各一份,配着咸菜,凭这碗粥撑了两天。
然而,范仲淹并非完全的寒门子弟。虽然他的父亲范墉是宋朝官员,但他刚出生时,父亲便生病重且早逝,留下他和母亲相依为命。由于生计困苦,母亲最终再嫁,这才有了继父。
继父的家境也不宽裕,范仲淹早已记不清生父的模样。然而,继父对他与母亲十分关照,尽管家里经济拮据,继父依然托人帮他争取了伴读的机会。
在伴读期间,范仲淹为了减轻家庭负担,节省时间努力读书,于是才有了那段冷粥划分为四份的故事。也正是在这段时光中,他偶然得知了自己的亲生父亲的身份,并向母亲求证。
范仲淹的父亲范墉,祖上曾是唐朝宰相范履冰。这一消息激发了范仲淹更加坚定的求学决心,他渴望凭借自己的努力,振兴门第,光耀家族。因此,他告别母亲,投身更高的学府,誓不拿功名不归。
他首先回到苏州范家,但因为母亲改嫁,范家对他没有太多好感,尤其是他已经二十多岁,身无分文,却还坚持要去读书,范家并不愿意接纳他。于是,范仲淹便孤身一人,日夜苦读,最终成功考中进士,步入了仕途。
与他人不同的是,范仲淹即使做了官,始终记得曾经那碗冷粥的滋味。他时刻提醒自己,不要迷恋权贵和荣华富贵,而要保持为民做官的初心。作为一个没有背景的官员,范仲淹在朝堂上行事风格大胆,曾屡次冒着被斩首的风险,毫不畏惧地劝谏皇帝,甚至因此被贬三次。
第一次的贬职发生在他担任秘阁校理时。这个职务本不显赫,但能接触到大量官场事务,相当于今天的档案管理员。许多人面对官场中的腐败,选择视而不见,因为大家都明白皇帝也心知肚明,往往选择忍耐。然而,范仲淹不同,他发现了贪污现象后,毫不犹豫地上书告发。宋仁宗对他的行为感到欣慰,并实施了处罚。然而,这样的正义举动却惹恼了许多既得利益者,导致他遭到报复,并最终被贬至润州担任一个较低的职务。
经过这次贬职,范仲淹变得更加谨慎。后来,皇帝派他前往陕西处理军务管理工作,但他过于自负,认为自己不必与当地的武将过于亲近,且自认可以单独解决问题,结果导致了一些不必要的损失。
在陕西的这次失败之后,坊间传出他与地方官员不和的传闻,再次触怒了权贵,他被上书弹劾,最终被召回京城。
范仲淹并未因为这次失败而放弃原则,反而更加坚持自己的立场。即便在皇帝对太后的家务事心生不满时,范仲淹依然毫不犹豫地上书,要求太后让位。这种直言不讳的行为,使他再次得罪了许多人,最后被再次贬职。
然而,范仲淹的坚守与直言,反映了他始终坚持公正和真理的品质。即使最终导致了被贬,他依旧毫不后悔。
范仲淹在文学上的成就,也无需赘述。他参与了多次朝廷改革,始终坚持不徇私情,公正无私,尽管因为触碰了许多人的利益,最终被排挤出京城,但他在文学上的才华仍为人称道。
更少有人知道,范仲淹曾亲自上阵作战。在北宋时期,由于国家偏重文官,武力相对较弱,在外敌入侵时往往无人可用。西夏首领李元昊曾起兵入侵,正是范仲淹带领六千兵马奔赴边疆,成功击退了西夏军队。此事也为范仲淹赢得了“文武全才”的美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