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6年3月17日,军统局的负责人戴笠在飞往南京的途中,因飞机失事不幸遇难。此事一时轰动全国,戴笠的去世不仅让许多人感到震惊,也引发了关于军统局未来领导人的一场权力斗争。毕竟,戴笠的军统局在国民党政府中占据着极其重要的位置,继任者的选择成为了国民党上下关注的焦点。
军统局内部有三位颇具竞争力的人选,他们分别是郑介民、唐纵和毛人凤。这三人,各有优势,各具潜力,是当时最有可能接任军统局长的候选人。
郑介民的履历颇为丰富,早年因参与孙中山组织的琼崖民军而被通缉。1924年,他考入黄埔军校,参与了多个重要的情报工作。1932年,他晋升为国民党参谋本部上校参谋,并担任戴笠的助手,积累了丰富的情报经验。1937年后,他在军令部和军统局担任副职,逐步展现出出色的管理能力。郑介民的资历堪称老道,职务一直位高权重,颇受蒋介石的信任。
唐纵则是湖南人,毕业于黄埔军校,曾是戴笠十人联络组的重要成员。尽管他的履历较为简洁,但他在情报方面的能力也不容小觑。唐纵曾在多个重要职务上担任过领导角色,包括驻德使馆的助理武官和内政部政务次长等职务。与郑介民不同,唐纵的特点是机敏且行动果断。
毛人凤来自浙江,早年毕业于沪江大学,后考入黄埔军校第四期,但因病未能完成学业。尽管毛人凤在军统局的出发点较为低微,但凭借与戴笠及其他高层的关系,他迅速在军统体系内崭露头角。军统内部常以“三毛一戴”来称呼他与戴笠及其他两位重要人物的关系,而毛人凤与李士群、徐恩曾并称“军统四大特务”。他在军统局内的地位也逐渐稳固。
戴笠去世后,蒋介石迅速任命郑介民为代理局长,并指派毛人凤为副局长。唐纵则被调任内政部警察总署,退出了争夺军统局长的竞争。然而,郑介民的代理局长职位并未正式确定,这意味着权力斗争仍然有许多不确定性,留下了很多悬念。此时,郑介民与毛人凤的角逐成为了主要的焦点。
与此同时,沈醉也在军统局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担任总务处处长。这个职务意味着沈醉掌控着大量的资源与权力,这使得他在局内具有了举足轻重的影响力。虽然他与郑介民并不亲近,但在局势发展中,沈醉的角色愈发复杂。
蒋介石在1945年5月采纳郑介民的建议,对军统局进行了改革,改为保密局,降低了其职能的级别,成为了国防部的下属二级单位。此举显然引发了局内的动荡,原本八个处的结构缩减为七个,几乎所有的处长都被更换,唯独沈醉的职务没有动。这一变化暗示了沈醉在其中的特殊地位。
沈醉意识到,既然郑介民没有反感他,他为什么要与郑介民作对呢?况且,郑介民常驻北平,实际上军统的日常事务是由毛人凤主持,彼此相安无事似乎是最好的选择。然而,毛人凤却总是通过小动作背后干预局务,试图扩大自己的权力范围。郑介民也采取了相应的措施,通过任命自己的亲信,限制毛人凤的活动空间,确保自己对局内事务的控制。这使得两人间的矛盾愈发明显,斗争的烈度不断升级。
在这个充满权力博弈的背景下,沈醉选择了与毛人凤结盟,进一步深化了两人的合作。沈醉通过收集郑介民的不法行为,包括滥用公权、私吞财产等,逐渐在毛人凤那里获得了信任。尽管毛人凤对这些材料表示满意,但他清楚,仅凭这些证据仍不足以让郑介民倒台。于是,沈醉开始筹划更为复杂的策略。
郑介民五十大寿即将来临,沈醉便借机策划了一场送礼的风波。他通过滨湖同学会等渠道,安排大量礼物送到郑介民家中,制造了一个庞大的送礼场面。郑介民的家门口挤满了各方人员,礼物种类繁多,令人目不暇接。沈醉巧妙地抓住这个机会,通过拍照、散布消息等手段,扩大了事态的影响力。
与此同时,郑介民对军统遗属的处理方式也引发了问题。当时,许多特务的遗属依靠军统提供的抚恤金生活,戴笠去世后,郑介民和毛人凤的财力有限,无法继续承担如此庞大的开支。郑介民决定一次性支付给遗属一笔款项,以解决他们的生活困难,但这一举措却引发了更大的风波。遗属们纷纷上门要求解决问题,场面混乱不堪,最终传到了蒋介石那里,引起了他的愤怒。
郑介民的种种失误,最终导致了他的下台。毛人凤在获得足够证据后,成功地将郑介民排挤出局,成为新的保密局局长。然而,沈醉却未能从中获得长久的好处。毛人凤上任后,立刻调整了局内的人事安排,将郑介民的亲信悉数调离,而沈醉的角色也随之发生了变化。
沈醉很快意识到,自己在毛人凤的眼中已经不再是可信赖的盟友,而是一个潜在的威胁。他选择离开,向毛人凤提出了调任外地的请求,最终被派往云南站。毛人凤为何要打压沈醉?首先,沈醉在军统中的人脉和势力已经不容忽视,这使得毛人凤深感威胁。其次,沈醉的资历远胜毛人凤,这让毛人凤始终心生自卑。最终,沈醉被“流放”到云南,成为毛人凤稳定自己权力的一步棋。
毛人凤当上保密局局长后,依靠他的忍耐、耐心和狠劲逐步稳住了局势,但也因此让不少曾经的盟友成为了他的敌人。沈醉的经历,正是权力斗争中最真实的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