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末期,有一位英国人,他出于对中国文化与土地的深厚喜爱,竟主动申请加入中国国籍。加入后,他与一位贵族女子生下了一子,然而,这个混血儿长大后不仅蔑视清朝,还做出了损害中国利益的种种行为。
这对父子究竟是什么人呢?这位主动加入中国国籍的男子叫做马格里,他的曾祖父马戛尔尼曾是英国派遣的使者,带着使团赴清朝,向乾隆皇帝祝寿。虽然表面上是祝寿,但实际目的是希望乾隆能够开放通商口岸,允许英国的商品进入中国。乾隆显然明白他们的用意,于是坚决拒绝了。
马格里受到家族背景的影响,在那时跟随英国军队来到中国。尽管清朝当时面临诸多问题,腐败严重,但马格里对这片土地依然心生热爱,决定归化为清朝国籍,这在当时实属罕见。尽管清朝面临农民起义和外来列强的威胁,马格里始终坚信清朝会度过这场危机。
谈到与马格里相关的重要历史事件,“苏州杀降”事件便是其中之一。李鸿章率领的淮军攻占了上海,接着收复了西北大片土地。随后,李鸿章将目标锁定在防守坚固的苏州城。最初,苏州的防守并不算强大,但在忠王李秀成攻占之后,他大力加强了防御工事,使得苏州成为一座难以攻破的坚城。
李鸿章意识到攻城难度很大,便请求外国的常胜军协助。这支军队是由外国雇佣兵组成,他们帮助剿灭太平军,目的是为了在攻占城市后能够获得更多利益。尽管淮军和常胜军多次尝试,他们始终未能攻下苏州。直到李秀成不再守城,决定撤离,苏州陷入危机。
此时,常胜军的指挥官戈登带来了好消息:他们发现,太平军将领郜永宽与李秀成的部队存在裂痕,甚至有投降的意图。李鸿章听后非常高兴,便派人与郜永宽联系。最终,郜永宽决定投降,并亲手将李秀成的亲信谭绍光杀害,并将其首级献给李鸿章。
然而,李鸿章对这些投降的将领仍持怀疑态度。他不相信他们会真的投降,于是决定采取更为谨慎的行动。在一次宴会中,李鸿章暗中安排了杀手,最终这些投降的将领被全部处决。据说,当时有近三万名太平军士兵也被杀害,这一事件便被历史称为“苏州杀降”。
虽然事件很快平息,但戈登却不满了,因为他们虽然在外协助攻城,但并未从中获利,甚至几乎没什么实质贡献。因此,戈登愤愤不平,甚至有说法认为他是在替马格里出气。毕竟,马格里曾娶了郜永宽的侄女,而戈登与马格里关系密切,似乎是在替好友讨公道。
最终,李鸿章决定让马格里出面劝说戈登,且给了他一些补偿。马格里成功平息了戈登的不满,事件得以解决。李鸿章对此大为欣赏,渐渐地对马格里的工作给予了更多重视。
马格里与一位贵族女子的婚姻让他们有了一个儿子,李鸿章为此送上祝贺,并为这位新生儿起名“马继业”。然而,这个名字在历史上并不因任何美好事迹而闻名,反而因为马继业的背叛行为而臭名昭著。
马继业因其父亲是外国人,小时候在中国常常遭到其他小朋友的排斥,被称为“洋鬼子”。他后来随父亲去英国学习,但在英国依然不受欢迎,英国的孩子们嘲笑他是“华人”。虽然生活中满是排斥和困难,但马继业依然刻苦学习,成为一名才俊。然而,他的学识并未能为他带来好运,许多英国内的职位因他血统的缘故而拒绝录用他。由于有英国血统,马继业的求职之路也备受歧视。
不久后,马继业找到了一份工作,被派往印度工作。几年的积累使得他的才能逐渐被上司注意,最终被提拔。然而,他所在的公司距离中国的新疆和西藏较近,而英国正急于进入这片土地。马继业在公司中积累的权势帮助了英国的计划,特别是在新疆问题上,他极力推动英国获得该地的控制权。
当时,英国与沙俄同时对新疆产生了兴趣,双方在争夺喀什地区的主权。马继业凭借自己与新疆官员的关系,通过送礼和宴请等手段,成功将新疆部分领土表面上划归印度,实际上这些土地的所有权已被英国占有。此后,“马继业—窦纳乐线”成为了标志性的边界线,也为后来的中印自卫反击战埋下了伏笔。
随着沙俄在日俄战争中败北,英国开始更肆无忌惮地渗透新疆,在喀什设立了领事馆,这对于清朝来说无疑是一个重大打击,因为这标志着英国在新疆的完全渗透。即便如此,清朝由于内外交困,也未能阻止这一切发生。
马继业更是凭借其背景,成为了喀什领事馆的总领事,领导英国在新疆的扩张。通过这一职位,英国不仅开始大规模的政治渗透,还鼓动地方的反动势力,煽动起义,扰乱新疆的局势。
与此同时,马继业还开始推崇英国的“优越性”,以此吸引新疆的一部分人加入英国国籍,使其成为“英侨”。这种行为比沙俄更为肆意,不仅争夺土地,还开始明目张胆地夺取当地的居民和珍贵文物,甚至将目光投向敦煌等中国重要遗址。
最终,马继业死于英国,而这一切对中国造成的伤害无可估量。马继业的所作所为,成为了中国历史上一个不可抹去的污点,警示后人:他为个人复仇,破坏国家利益,给中华民族带来了极大的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