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西南的贵州省,有一个享有盛名的旅游城市——安顺。安顺不仅被誉为“中国瀑乡”和“蜡染乡”,其独特的屯堡文化也是其重要的文化遗产之一。安顺的屯堡文化背后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传说,安顺境内的山区曾经隐居着超过20万的“明朝遗民”,这些人有着深厚的历史背景,他们在这里闭山自守达600年之久,至今仍然保留着明代江南地区的生活习惯和传统。被称为“屯堡人”的他们,至今依然坚持着明朝时期的风俗。
明朝初期,军队在驻守边疆时实行了卫所制度,为了减轻国家财政负担和减少军粮转运的消耗,军队既是兵也是农民,实行就地屯田来保障粮食自给自足。为了更好地管理这些驻军及其家属,他们修建了称为“屯堡”的防御性住宅,这些屯堡至今在安顺等地得到了保存。屯堡文化的形成可以追溯到公元1371年,即明朝洪武四年,当时朱元璋派遣大将汤和统兵南征贵州,彻底摧毁了元朝在西南的残余统治。经过长达十年的战斗,朱元璋动用了三十万大军,平定了西南的动乱,并在安顺等地设立了卫所和屯堡。
为了进一步加强汉族与西南各少数民族的融合,朱元璋在设立卫所的同时,还从内地大量迁移了汉族百姓到西南地区进行屯田。当地的驻军大约三成的兵力驻扎在城市,而七成的兵力和迁移来的汉族百姓则住在屯堡内,进行开荒屯垦。史料记载,参与屯田的军民每人可获得14到24亩不等的土地。而后,明朝政府还从江南、湖广等地调遣农民、工匠和商贾等迁往贵州,使得汉族人口逐渐超过了当地的少数民族人口。这些迁移过来的汉族人在屯堡中聚集成群,逐渐形成了紧密的社区,他们为西南边防的稳定与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清朝入侵后,屯堡的军民联合反抗清军,展开了顽强的抗争,最终不得不退入高山深谷中隐居生活。尽管如此,他们始终没有忘记自己的祖国,几百年来,他们坚守着明朝的传统,延续着明代江南的服饰与生活习惯。经过六百多年的世代传承,今天的屯堡文化依然保留了许多明代的特色,成为了安顺的一个独特文化景观。
如今,来到贵州安顺,游客不仅可以看到明代江南风格的村落和服饰,还能体验到多种明代时期的汉族生活习俗与礼仪。最为典型的当属屯堡花灯和屯堡地戏。屯堡花灯包含了花灯歌舞和灯夹戏,每逢节庆,屯堡的居民会在夜晚张灯结彩,表演各种精彩的花灯游行和开财门等节目,这些节目带有浓厚的明代皖江及江南地区灯会特色。屯堡地戏则以其古朴高亢的唱腔,保留了江西弋阳古腔的遗风。由于长时间的隐居生活,屯堡地戏几乎未受外界影响,原汁原味地传承了明代江南戏曲的精髓,被誉为“中国戏剧活化石”。
屯堡人的服饰与贵州本地少数民族的穿着大相径庭。例如,屯堡的女性日常穿着宽袍窄袖的“凤阳汉装”,而在下田劳作时,她们则会穿上明代南直隶地区的农妇服饰。未婚时,女性会梳着长辫,结婚后则会将头发盘起,形成典型的明代女性服饰风格。如果你在安顺询问一些年长的屯堡居民关于他们的来历,他们中的许多人会告诉你,他们的祖先来自朱元璋的故乡或者是明代的江南地区(现在的江浙和江西大部分地区)。他们的言谈举止依然保留着明江南一带的风韵。
参观安顺的屯堡建筑,常常会发现它们坐落在水边,院落设计精巧,院墙高耸,屋檐飞扬,雕饰精美。在合院之间,古老的巷道曲折盘旋,青石板路连接着不同的院落。每逢雨夜,这里宛如江南古镇,雾气朦胧,仿佛回到了那些古老的日子。或许在这些屯堡居民的梦境中,江南的呼唤早已深深扎根。身处遥远的西南边陲,他们只能代代相传着对故乡的思念与眷恋。
这段历史承载了明代移民守边的记忆,塑造并保存了世界上最完整的明代江南古村落风貌。那么,为什么安顺会出现这么多集中的汉人屯堡,形成大规模的屯堡社区?这与安顺的地理位置有着密切关系。安顺位于乌江和北盘江的分水岭上,乌江流域可以通向长江水系,而北盘江则能连通珠江水系。在古代,水路运输至关重要,尤其是对于交通艰难的云贵山区,安顺作为交通枢纽的地理优势极为显著。因此,早在汉武帝时期,安顺就设立了两个县级治所,后来升格为牂牁郡,元代改为宣慰安抚司。明代时,安顺城被修建并设立了普定卫指挥使司,进行大规模的移民屯田。安顺的地理重要性使得史书称其为“屹为边垒,襟带三州”。
由于独特的地理位置,安顺成为了滇黔古驿道的关键枢纽,也因此,古时西南地区的最大国家“夜郎国”就诞生在了安顺地区。要稳固西南的防线,必须控制住安顺。朱元璋因此多次下令让汉族百姓迁移至安顺屯田。根据史料记载,明军驻守整个贵州约20万人,而驻守安顺的军队最初为2.4万人,后逐渐增加到10多万人。根据《中国移民史》记载,洪武年间向贵州迁移的汉族人口约为42万,而安顺地区的移民大约为20万,总数接近30万。到了明嘉靖年间,贵州的民屯面积已达到47万亩,到万历年间增至134万亩,增长了近三倍。这一变化表明安顺的汉族人口迅速增长,约接近100万,且这些汉族居民在西南地区的经济发展和文化传播中发挥了巨大作用。
当明朝政权崩塌时,屯堡的居民依然铭记故国,奋力抵抗外敌侵略,最终约20万屯堡居民被迫藏身于深山密林中,守护着最后的明代文化。他们在这里坚守、传承,直至今天仍然保留着600多年的历史记忆。每当我们穿行在这些高山屏障中的屯堡,聆听着青瓦白墙之间传来的细雨声,我们是否能体会到那些埋藏在历史中的呐喊,感受到它们激荡人心、催人泪下的力量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