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本军事专家长谷川毅的著作《与敌人赛跑》中,他曾提到一个重要观点:日本之所以在五天内选择投降,并非完全因为原子弹的毁灭性打击,而是因为他们的领导人更关心天皇的未来,而非普通民众的伤亡。而最终导致日本投降的,是苏联对日宣战的宣布,这一行动才是压倒日本决心的最后一根稻草。
为什么长谷川毅会有这样的看法呢?
1945年7月,欧洲战事基本结束,美、苏、英三国首脑在德国柏林郊外的波茨坦举行了会议,讨论战后如何处置纳粹德国和即将败北的日本。1945年7月26日,《波茨坦公告》发布,明确提出要求日本无条件投降。然而,当时的日本领导层依然拒绝接受无条件投降的条件,他们没有立即屈服。
为了应对盟军的进攻,日本高层甚至提出了一项极为激进的计划:将日本本土转变为一片战场,抵抗到最后一刻,即使将祖国变成焦土也在所不惜。日本为何会提出如此疯狂的计划?这与他们对中国东北的深刻依赖有着密切关系。自从日本开始侵占中国东北后,他们就意识到东北地区资源丰富、物产繁多,且相较于日本本土,东北还没有频繁的地震困扰。甚至有日本军事高层曾表示:“宁愿放弃本土,也不放弃东北。”因此,即使美国的战火已经蔓延到日本本土,日本依然不愿意投降,因为他们认为只要东北地区仍在手中,就可以将其作为新的“本土”,继续进行战斗。
然而,苏联的介入打破了日本的这一计划。1945年8月8日,苏联正式宣布参加《波茨坦公告》,8月9日零时起,苏日进入战争状态,苏军对日本关东军发起了全面进攻。经过三周激烈战斗后,苏军迅速占领了中国东北、朝鲜北部、库页岛和千岛群岛,致使日本关东军损失惨重,死亡伤亡人数达到68万,几乎全军覆灭。更为致命的是,日本的伪满洲国也随之灭亡。
这一系列打击彻底击垮了日本军国主义分子的抵抗意志,他们曾寄希望于中国东北作为“东山再起”的基点。然而,这一切的希望在苏军的猛烈进攻下化为泡影。
事实上,早在1945年,日本便开始忧虑苏联可能对日本宣战的问题。1945年,日本外交部长佐藤尚武多次在苏联进行斡旋,试图确保苏联保持“友好的中立”,但日本方面低估了苏联的战争准备。他们曾认为,苏联即便准备宣战,也最早要等到1945年8月底或1946年春天才能开始。但当苏军在8月9日发起全面进攻时,日本显然措手不及,防线瞬间崩溃。
在二战接近尾声之时,不仅日本在拉拢美国,事实上,美国也在积极促使苏联对日本宣战。1945年2月的雅尔塔会议上,为了减少美国士兵的伤亡,总统杜鲁门不断敦促斯大林尽快对日本宣战,结束战争。当时,欧洲战事已经接近尾声,苏联的力量已具备两线作战的能力。但苏联考虑到本国的损失,既包括巨大的人员伤亡,也包括经济损失,因此迟迟未答应美国的要求,并通过这一筹码争取更多战后利益。
直到1945年7月16日,美国成功试爆了第一颗原子弹,斯大林见识到了原子弹的威力,意识到美国已具备随时结束战争的能力,遂决定趁机结束战争,正式答应对日宣战。实际上,早在1945年2月,苏联便开始秘密为对日宣战做准备,经过几个月的部署,最终成功在8月9日准时发动进攻。到那时,苏联已调集75万军队,从欧洲战场撤回,为战斗做好充分准备。而日本关东军则因不断调兵支援其他战线,到了8月,剩下的兵力仅为75万,战斗力大幅削弱。
与此同时,美国在硫磺岛和冲绳战役中取得胜利,但巨大的伤亡让盟军重新评估了登陆日本本土的可行性。根据美军的估算,要成功登陆日本本土,至少需要付出100万美军伤亡,这个数字令杜鲁门无法接受。为减少盟军的伤亡并尽快结束战争,美国决定选定六个日本主要工业城市作为轰炸目标,通过摧毁其军工产业来迫使日本投降。广岛和长崎便是这六个城市之一。
最终,在日本拒绝承认《波茨坦公告》后,美国决定在8月6日和9日分别对广岛和长崎投下原子弹。8月14日,日本宣布接受《波茨坦公告》,无条件投降。
美国的原子弹不仅震慑了苏联,使其尽快对日本宣战,也打击了日本的抵抗信心,迫使其迅速作出投降决定。
综上所述,长谷川毅的观点虽然有一定道理,但并没有全面深入地分析战败的根本原因。相较于总结战败的细节,更值得深思的是,为什么日本会在美苏两国的强大压力下陷入困境,这也为日本的未来提出了严峻的反思:“国虽大,好战必亡,何况是日本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