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二战结束后,作为战争发起国之一的德国,由于其在战争中的重大罪行,受到国际社会的严厉制裁,柏林墙应运而生,将德国分为东德和西德两个国家。随着冷战逐步结束,苏联的影响力逐渐减弱,最终柏林墙倒塌,德国迎来了统一的契机。与德国截然不同的是,日本,虽然与德国同为二战的起始者,却幸运地没有遭遇与德国类似的分裂命运。日本之所以能够避免分裂,背后有多个原因:首先,作为亚洲的主要战胜国,中国当时的综合国力尚未强大到足以直接介入日本事务,并且没有在日本本土驻军;其次,冷战的焦点主要集中在欧洲,苏联只是占领了日本的北方四岛;最为关键的原因是朝鲜战争的爆发,改变了东亚的局势。因此,朝鲜半岛成为了替日本“承担”战争后果的国家。朝鲜半岛被三八线一分为二,北方成立了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北朝鲜),而南方则成为了大韩民国(韩国)。值得一提的是,尽管我们曾长期称其为“南朝鲜”,直到1992年中韩建交后,这一称呼才被正式更改为“韩国”。
“朝鲜”这一名称来源于朝鲜半岛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朝鲜王朝(亦称李氏朝鲜),它存在于1392年至1910年。而“韩国”这一名称则在韩国的历史教科书中有着明确的解释:它代表“大韩帝国”和“韩国临时政府”的合法继承,是“正统性”传承的象征。尽管韩国作为一个现代化的国家,已与世界大多数国家接轨,但在历史的许多方面,特别是在“正统性”的问题上,韩国仍坚持自己的传统立场,这一点常常让人感到意外。实际上,韩国对这一问题的关注远远超出了外界的想象。
从某种角度来说,欧洲的情况与此也有相似之处。俄罗斯长期以来宣称自己是东罗马帝国的继承者(沙皇自称为凯撒),这一立场曾激怒了西方的英、法、德等国家,他们坚信只有自己才是罗马帝国的真正继承者。历史上,关于“正统性”的争议不断,但无论如何争论,最终历史的现实制约了所有国家的行为。
二、历史传承方面
在讨论“正统性”时,首先不得不提到历史传承问题。俄罗斯一直自信宣称自己是东罗马帝国的继承者,这一主张有其文化和宗教的深厚根基。一方面,俄罗斯信奉东正教,继承了东罗马帝国的宗教传统;另一方面,沙皇与东罗马帝国最后一任公主的婚姻更是为这一说法增添了不少的历史依据。因此,俄罗斯认为自己拥有继承东罗马帝国的历史正当性。然而,西方国家对此并不买账,认为俄罗斯在历史上曾被金帐汗国统治了两百多年,且在这段时间里,俄罗斯的民族构成发生了重大变化,已经不具备东罗马帝国的传统。所以,西方国家认为俄罗斯不配自称是东罗马帝国的继承者。尽管如此,俄罗斯依旧坚守这一立场,并持续至今。
对朝鲜和韩国来说,尽管两国之间存在很多历史上的分歧,但两者都可以追溯到朝鲜王朝的血脉。即便韩国宣称自己是“大韩帝国”的继承者,这个帝国本质上也是朝鲜王朝的一个组成部分。大韩帝国是甲午战争后,由日本逼迫清朝做出让步,最终独立出来的。然而,仅仅13年后,大韩帝国便被日本吞并,成为其殖民地。因此,韩国宣称自己是“大韩帝国”的继承者,实际上是在试图割裂与中国历史的联系。然而,不论韩国如何主张与中国的历史割裂,朝鲜的历史与中国却始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从朝鲜王朝早期的朝贡体制,到清朝时期朝鲜作为藩属国的历史,朝鲜一直是中国的附庸。
因此,朝鲜和韩国无论如何宣称,都有其一定程度的“正统性”,而这一历史延续至今依然存在。尽管如此,韩国依旧坚持自己是“大韩帝国”的正统继承者,试图切断与中国的历史纽带。然而,历史的悠久和复杂性使得这一努力显得微不足道。有趣的是,若从更远的历史追溯,朝鲜的历史甚至可以追溯到商周时期的箕子朝鲜。传说箕子在遭遇内乱后,逃亡至朝鲜半岛,这为朝鲜与中国之间的历史联系增添了更多的色彩。
三、现实依据方面
当今世界格局的形成,实际上是建立在二战后确立的国际秩序之上。这个秩序为许多国家的“正统性”问题提供了现实依据。在朝鲜和韩国的关系上,中国直到1992年与韩国建交之前,一直坚持认为朝鲜是“正统”的代表。与此同时,西方国家则普遍认可韩国为“正统”代表,这源于朝鲜战争并未出现明确的胜负,双方实际上在战场上处于势均力敌的状态,战争的结果并未在国际谈判中得到彻底体现。
然而,在联合国框架下,朝鲜和韩国最终都成为了成员国,这表明两国在国际上的合法性得到了广泛的承认,类似于曾经的东德与西德之间的关系。在苏联解体前,朝鲜的经济一度优于韩国,特别是在工业化方面,朝鲜甚至与日本比肩,成为亚洲的重要工业化国家。当时,韩国的民众常常选择逃向北方,朝鲜的生活水平远高于韩国。然而,随着苏联的解体,朝鲜的经济逐渐陷入衰退,而韩国在西方国家的支持下逐步崛起,成为了一个发达国家。如今,韩国凭借强大的国际宣传,成功塑造了“正统性”的形象,许多人甚至认为韩国比朝鲜更具正统性,尽管两国的“正统性”问题仍然没有明确的答案。
四、朝鲜战争的影响
既然历史和现实因素未能明确划分朝鲜与韩国的“正统性”,那么朝鲜战争这一事件便成了最直接的标尺,也正是这一事件导致了朝鲜半岛的分裂。在朝鲜战争结束时,停战协议是由三方代表——美国、中国和朝鲜签署的,然而韩国并未派代表参与谈判。这是因为韩国总统李承晚拒绝签字,导致没有派遣代表出席。
在这种情况下,韩国的缺席引发了一个重要的问题:如果韩国不承认停战协议,那么协议是否仍然有效呢?事实上,虽然韩国缺席,但由于美国代表的是“联合国军”的身份,国际社会依然普遍认为该协议有效。这一事实在朝鲜半岛历史上具有重大意义,体现了朝鲜在此事中的更大话语权,也进一步强化了朝鲜的“正统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