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的历史教训需时刻铭记,其核心在于“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的深刻道理。曾几何时,苏联作为社会阵营中的领头羊,成为全球仅有的能与美国一较高下的强国,甚至在军事和航天技术领域,一度超越了美国的成就。然而,这样一个强大的国家最终却以如此悲壮而凄凉的方式解体,犹如在一夜之间轰然倒塌,留下的满目疮痍至今让人唏嘘不已。
尽管我们并没有亲历那个充满红色风潮的历史,想要真正理解苏联解体背后的根本原因仍然是非常困难的。然而,透过一些历史事件的回溯,我们可以对这一震撼人心的结果进行一些深刻的反思。前苏联领导人叶利钦与一位西方记者之间的对话,令人口碑相传,极具启发性。
苏联共产党在领导人民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的过程中,成功建立了世界上首个社会主义国家。到了1922年,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正式成立,成为历史的里程碑。然而,苏联解体后的首任俄罗斯总统叶利钦曾指出,当苏共党员人数达到了近2000万,约占苏联总人口的7%时,恰恰是苏共最为虚弱的时期,这一点让人不解,叶利钦对此进行了进一步的解释。
在苏联建立初期,共产党员的身份是社会先进性和革命精神的象征。但随着国家的崛起,官僚体系开始固化,特权阶级的横行使得入党黯然失色,党员的身份逐渐演变成了一种捞取特权的证书。苏共党员享有普通民众无法企及的特权,包括在生活的各个方面受到优待,能享受出国旅游的机会,子女能受到优质教育的机会,而不加入苏共则几乎无法进入苏联的统治与管理层。
谈及年轻人加入共产党的问题,叶利钦也有其独特见解。他认为,年轻人之所以热衷于加入苏共,并非出于对共产主义的真正信仰,而是棘手的现实让他们感受到来自已经加入党的朋友的孤立与威胁。他们对信仰缺乏理解,几乎无法谈论什么真正的好感。
值得注意的是,苏联在党员人数从20万崛起建立苏维埃政权,到200万党员成功击败德国法西斯,直至2000万党员时却走向了解体,其背后的原因也显而易见。查究根本,最主要的是苏共治理的不力、思想的混乱、广泛的腐败现象以及失去了社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同时也丧失了民众的支持与公信力。一个政党如果失去了民心与公信力,最终将难逃灭亡的命运。
回想《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那段话:“庙堂之上,朽木为官,殿陛之间,禽兽食禄;狼心狗行之辈,滚滚当道,奴颜婢膝之徒,纷纷秉政。以致社稷丘墟,苍生涂炭。”这句话恰如其分地映射出当权者失去了对人民的责任感与使命感时,国家必将面临的巨大的危机与灾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