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5年,当火车缓缓驶入平壤站时,张金泉和张金禄兄妹俩站在车窗旁,吃惊地发现站台上已经人山人海,迎接他们的朝鲜民众和官员早已在等候。朝鲜的官员们礼貌而恭敬地将他们迎下车,并一路护送他们到指定的宾馆。更让他们惊讶的是,迎接他们的竟是朝鲜的最高领导人——金日成!
金日成用流利的汉语热情地对他们说:“欢迎你们来朝鲜!”这一瞬间,张金泉和张金禄终于意识到,48年前为革命事业英勇牺牲的父亲张蔚华,早已在朝鲜的土地上家喻户晓。那一刻,他们心中充满了激动与敬仰,对父亲的伟大奉献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然而,金日成和张蔚华之间的深厚情谊,并非一时的偶然。这段故事得从20世纪初讲起。甲午战争后,朝鲜成为了日本的殖民地。在民族存亡的危急关头,金日成的父亲金亨稷毅然决定投身抗日斗争。为了躲避日本侵略者的追捕,他带着年幼的金日成逃亡到中国。刚到异乡时,金亨稷一家生活困苦,几乎没有着落。
一次偶然的机会,金亨稷结识了中国东北的富商张万程。张万程不仅提供了帮助,让金家在吉林省抚松县安顿下来,还将自己的儿子张蔚华与金日成结为兄弟。从那时起,金日成和张蔚华形影不离。受父辈革命思想的影响,他们早早树立了为民族解放而斗争的理想。
1920年,金日成的父亲病逝。在临终前,金亨稷将两把手枪交给金日成,告诫他要牢记救国救民的使命。金日成深受父亲的影响,革命的决心更加坚定。而在他的好友张蔚华的支持下,金日成创办了朝鲜的第一份革命刊物《红日》,积极宣传马克思主义思想。由于这些活动引起了日本军方的注意,金日成多次险些被捕。每次危险时刻,张蔚华总是挺身而出,甚至不惜将家产典当,为金日成提供帮助。
1937年,金日成率领的抗日武装在吉林抚松一带与日军展开激烈战斗。由于寡不敌众,部队陷入了困境,急需外界援助。危急时刻,金日成发出了求助信号。张蔚华得知后,立即组织筹集粮食、棉衣等物资,带着这些救命的东西,冒着生命危险连夜赶到抚松,为金日成送去急需的物资,还捐出了3000元巨款。张蔚华的慷慨解囊,使金日成的部队成功度过了难关,重新振作。
然而,好景不长,中共地下党的叛徒将金日成与张蔚华的关系透露给了日军,导致日伪军逮捕了张蔚华。面对敌人残酷的拷问,张蔚华始终没有透露任何有关金日成的消息。在家人的营救下,张蔚华幸运地从囚禁中被释放,但他知道自己与金日成的关系已被日军知晓,继续存活下去只会给革命同志带来危险。于是,年仅25岁的张蔚华做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他当着妻儿的面,毫不犹豫地饮下了毒药,以此来保护其他人。
张蔚华以自己的生命写下了一曲感天动地的革命赞歌。在他留下的遗书中,他写道:“不能和金日成将军一起抗日到底,真是令人遗憾。我愿意用我的死,换取同志们的安全。”张蔚华的英勇牺牲,在革命的历史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金日成回到了久别的祖国,开始带领朝鲜人民走向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然而,他始终没有忘记张蔚华的恩情。1959年,金日成专门派出考察团前往中国东北,寻找张蔚华的后人。考察团最终找到了张蔚华的妻儿,了解到他们过着朴素而清贫的生活。得知金日成依然深深牵挂已故的张蔚华,张蔚华的遗孀激动万分,将一张张蔚华与金日成胞弟的合影赠送给考察团,托他们转交给金日成。
1985年,张蔚华的儿女张金泉和张金禄受邀前往朝鲜访问。金日成亲自前往平壤火车站迎接,并用流利的汉语向他们表示欢迎。在朝鲜的这段时间里,兄妹俩受到了极为隆重的接待,所到之处都能感受到民众的热烈欢迎。令他们惊喜的是,父亲张蔚华的英勇事迹早已被编入朝鲜的中小学教材,成为了家喻户晓的英雄人物。
在临别之际,金日成赠送了兄妹俩一份丰厚的礼物,其中包括2万元人民币现金。这份礼物,不仅是对张蔚华遗志的深切纪念,更是金日成对故人之子的浓厚关爱。
1992年,恰逢张蔚华牺牲55周年,金日成特地为他定制了一块汉白玉墓碑,并将其运送到吉林,为张蔚华安葬。虽然金日成生前一直希望能够亲自到张蔚华的墓前凭吊,但这一心愿却始终未能实现。
回顾张蔚华的英勇牺牲以及金日成的深情纪念,我们更加感动于这段跨越生死的革命情谊。它源自共同的理想和信念,升华于共同抵御外敌的患难与共。这段情谊,成为了中朝友谊史上最感人的篇章,永载史册,传颂千古。
如今,每当我们经过南甸子镇的张蔚华烈士陵园时,都会驻足凝视那座洁白的墓碑。它不仅象征着一位革命者的伟大功绩,更见证了中朝两国人民同心协力、共同抗敌的艰难岁月。它让我们铭记历史,珍视这份跨越时空的深厚友谊,为两国人民携手并进、共创更加美好的未来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