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讨论的是胶东地区的历史区划,重点介绍“岔里乡”这一名称,它是在民国时期由掖县(现在的莱州市)设立的。值得注意的是,现今胶州市有一个名为“里岔镇”的地区,名称相似但不是同一概念。
在明清两代,掖县一直采取“乡社制”的治理模式,直到清朝末期才逐渐转为“区社制”。进入民国时期的1931年,掖县又再调整行政结构,实施“区乡制”,全县被划分为10个区,涵盖216个乡、11个镇,共有1074个村庄。而岔里乡则是众多乡镇之一,属于第五区(区公所在朱桥)管辖。
当时的乡镇面积普遍较小,岔里乡管辖的村庄仅有六个,分别是大琅琊、岔里新庄、岔里吕家、岔里杨家、岔里刘家和岔里孙家。其中,岔里乡的名字显然源于这几个“岔里”村,但颇为有趣的是,该乡的乡公所并不设在这些村庄之中,而是位于唯一没有“岔里”前缀的大琅琊村。
根据地名的相关资料显示,“琅琊”和“岔里”两者的命名均与地形特征紧密相连。大琅琊村及相邻的小琅琊村,据传是因其位于“琅琊岭”之上而得名。这座“琅琊岭”虽然海拔仅67.9米,算不上高峰,但在整体相对平坦的掖北平原上,它的存在感却相当显著。清代所著的《掖县志》中曾特别提及了“琅琊岭”,并指出:“琅琊岭位于城东北五十里处。”
“琅琊”这个地名透着一种文雅的气质。结合胶东地区其他类似地名的情况来看,它或许是通过古代文人的修饰,源自于谐音相近的“土名”。
至于“岔里”一名,传说是用来形容“回龙岗”和“卧龙岗”两道土岭的交叉地形。在五个岔里村中,岔里吕家、岔里杨家、岔里刘家和岔里孙家都相传是明朝洪武年间由对应姓氏从四川迁移而来的(具体情况尚需详细考证),而岔里新庄则是相对较晚建立的,据说是清康熙年间由杨姓从上山的杨家村迁居所建立。有趣的是,岔里孙家村在上世纪九十年代被重新命名为“卧龙村”。
根据历史文献的记载,在上世纪五十年代的早期,掖县曾一度保留“岔里乡”的行政区划,但后来被裁并入了朱桥镇(公社),这一状态延续至今。
岔里乡管辖的这几个村庄,距离朱桥镇驻地并不遥远,烟潍公路横贯其中。值得一提的是,烟潍公路是在古老的登莱官道的基础上修建而成的,所以可以说,这片区域在古代就已经是交通便利之地。
这一点在清代的《掖县志》中也得到了印证。记载显示,在清代时期,从莱州通往登州的官道上设有一个名为“琅琊”的急递铺,这里的“琅琊”自然指的正是大小琅琊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