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苏联历史的进程中,逐步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官僚特权体系。这个体系与斯大林时期高度集中的政治结构密切相关,成为苏联官僚阶层的显著特征之一。这种特权体系不仅仅表现在物质生活待遇与福利方面,更延伸至一系列与干部管理相关的政策,比如斯大林对高层领导的任命方式、干部终身制的实施以及高级干部的安全保障等。整个特权体系中,官僚阶层与斯大林之间形成了互相依赖的关系:斯大林为官员们提供了坚实的特权保护,而这些官员也为他的统治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尽管在赫鲁晓夫执政时期,部分特权待遇遭到一定程度的压缩与限制,但特权体系的根基并未发生根本性的改变。而在勃列日涅夫时代,赫鲁晓夫试图通过干部轮换制度来削弱官僚特权,然而这一制度在勃列日涅夫上台后被废除,使得领导层的特权地位进一步得到了巩固。在此期间,干部的任命方式与终身制的实践也经历了新的发展。进入戈尔巴乔夫时期,特权阶层的腐化与贪婪愈发严重,许多官员借助手中的权力和人脉迅速积累了巨额财富,这一现象最终成了导致苏联解体和崩溃的关键因素之一。
显然,苏联初建时所承诺的“消除俄罗斯帝国时代的腐败与特权制度”的理想并未得到实现,反而在某种程度上加剧了这一问题,最终演变成了一个更加复杂、庞大的特权体系,远远超出了原本的状况。斯大林所创立的“官阶等级名录制”,也就是所谓的“在册权贵”制度,正是这一特权体系的具体体现。
“权贵名录”制度与斯大林时期的政治格局和集权结构密切相连,成为那个时期政治特征的一大标志。通过这一制度,高层领导的特权地位得到了全面的保障与体现。这些高官不仅享受着无法想象的奢华生活,而且他们的日常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都受到特权的照顾。例如,斯大林和苏联高级官员们所使用的豪华轿车,其车牌上标有“проба”字样,意为“试样品”。对于普通的苏联家庭来说,拥有这样的豪华车几乎是不可能的,而对于这些特权阶层的官员们而言,这样的车不过是他们庞大车队中的一员。
此外,苏联的“Торгсин”特供商店与这一特权体系紧密相连。这些商店专门为外国客人以及拥有“有价值货币”(如金银、珠宝和外币等)的苏联公民提供高级食品和奢侈品。在1932至1933年间,由于这些商店所售商品价格远远高于市场价,普通的苏联百姓几乎无力进入这些商店购物。商店中出售的商品种类从高档皮草到精美蛋糕、糖果等奢侈品应有尽有。由于外国游客对这些商品兴趣不大,苏联人民不得不拿着金银首饰去交换生活必需品,才能在这些商店中购买到食物和其他日常用品。历史学家帕维尔·菲列罗夫斯基曾提到:“人们带着自己的金银首饰去这些商店换取基本生活用品,因为普通商店几乎空无一物,面包供应紧张,很多人只能依靠这些专门为外宾设立的商店。”
与此同时,军人和普通苏联民众的生活条件有着天壤之别。在一些特定的“商品分配中心”,如图中所示,军人家属和士兵们需要排队领取有限的日常用品和食物。尽管这些士兵在前线服役,身穿破旧的军装,但在镜头前,他们仍展现出坚韧不拔的乐观精神,顽强地坚持着生活中的艰难困境。这些画面深刻反映了苏联普通人民的艰苦生活状态。
显而易见,苏联的“在册权贵”群体是一个完全独立的阶层,享有特殊的待遇和资源。与普通的工人、农民、小商贩等社会群体相比,他们的社会地位差距显著。对这些“权贵”而言,苏联是一个伟大的国家,因为他们能够享受无与伦比的特权,而普通百姓却往往无法享受这些资源。苏联的特权体系创造了一个与主流社会隔离的特殊圈层,这一体系的形成与阶级分化密切相关。
回顾苏联成立时所许下的“消除俄罗斯帝国时代腐败与特权”承诺,最终未能实现。相反,苏联建立了一个腐败与特权并存的体系,这种从上至下的腐化现象,成为斯大林巩固其统治的关键手段。虽然在某些时候会采取打击腐败的措施,但这些行为大多是为了安抚民众的不满,充当象征性的平息工具。如果将苏联的官僚体系与传统的皇家特权体系进行对比,可以发现,斯大林所创立的这一体系成功地将统治阶层与普通百姓彻底隔离开来,这种隔离性最终也在某种程度上促成了苏联的解体与崩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