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德国加速推进军事重工业发展,这让英国和刚从经济危机中恢复过来的苏联感到巨大的压力。与此同时,在遥远的远东,日军在中国大陆上肆虐,随时可能转向进攻苏联。这个两面受敌的危机局势迫使苏联向英、法、美等传统的资本主义大国寻求合作,希望获得一个稳定的国境政策。
与此同时,距苏联一千多公里外的德国,希特勒从特务的口中得知苏联与英法展开谈判的消息。为了避免陷入两面作战的困境,希特勒主动联系苏联领导人斯大林,签订了一份“互不侵犯条约”。签约后的两国进入了一段“和平岁月”,这期间希特勒继续向西扩张,同时与斯大林合谋瓜分了波兰,形成了短暂的合作关系。
然而,三年后的1941年,希特勒突然反悔,他撕毁了早已签订的互不侵犯协议,率领数百万军队向苏联发起进攻,开启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东线战场。尽管最终德军在这一战役中以失败告终,但关于德国为何会撕毁停战条约,以及为何在东线战场遭遇溃败的问题,历史中鲜有深入探讨。人们通常简化为“冬季太冷,德军不适应”来结束这一段历史,然而这只是表面上的原因,实际上问题远不止于此。
首先,德国为何要开辟东线战场?这与西线战场的僵持局面密切相关。德军在实施闪电战后,已经占领了西欧和中欧的大部分领土,唯独与英国之间隔海相望,英国的抗战意志极为坚韧。不同于法国的轻易投降,英国的空中防御和海军力量让德军无法通过常规战术击败它。德军只能依赖空军实施空袭,但由于英国早在战争初期便布设了雷达,德军的多次空袭未能奏效。与此同时,英国在非洲战场获得了一定的胜利,并且在希腊南部同德军发生交火,虽然最终战败,但仍在北非对法西斯势力构成了有效打击,延缓了德军的进攻。
在这种情况下,希特勒决定开辟新的战场以缓解德国国内的压力,而苏联在此前的芬兰战争中遭遇了挫败,被西方各国视为一个“可以被击败”的存在。更重要的是,苏联已在东部边境加强了军事部署,这进一步加剧了希特勒的压力。于是,希特勒最终做出了对苏联开战的决定。
在实际行动上,德军的进攻如同其在西线的闪电战一样迅速,苏联在东部边境布置的军队迅速陷入德军数倍兵力的包围之中,被逐一消灭,东线战场的局势迅速恶化。仅在德军第一次进攻中,苏联红军便损失了40万人,伤亡惨重。斯大林对此极为愤怒,立即下令撤换多名军官,并命令朱可夫加强莫斯科前线的防御工事,并发动全国总动员以抵御德军的攻势。
得益于红军的兵力优势,朱可夫通过先头部队有效地拖延了德军的进攻速度,虽然德军依然在战斗中取得优势,但红军的坚韧抗战为苏联争取了足够的时间,成功地在莫斯科周边建立了多道防线。随着冬季的临近,德国的补给线受到了极大的阻碍,泥沼地和低温导致德军补给困难,士兵因防寒不当而大规模死亡,坦克和运输车辆的燃料系统也受到寒冷的影响,无法正常启动。如此恶劣的环境加上战斗消耗,使得德军在突破苏联防线时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
随着苏联的防线不断加固,德军的战斗意志逐渐消沉。尽管德军在战损比上占据优势,但进攻速度越来越慢。最终,希特勒下令前线部队可以适当后撤,但当布劳希奇指挥的德军开始撤退时,希特勒立即因其“懦弱”行为而对其进行了批评,布劳希奇也因此被撤职。随着德军停下进攻并开始撤退,苏军则开始加大反攻的力度。
这一反攻得益于苏联后方充足的军事资源和人力。数百万驻扎在远东的苏军,由于日本在中国战场上的受挫而未能转移战场,迅速被调动到前线,开始了反攻德军的行动。随着时间的推移,苏联的后勤保障和持续的兵员补给使得德军不断被消耗,最终在长达数年的战斗后,德军的80万驻苏军队被彻底消灭,东线战场宣布失败。
总结来说,苏军最终能够战胜德军的原因可以归结为几大因素:一是广袤的国土和得天独厚的战略纵深;二是强大的重工业生产能力,能够为战斗提供源源不断的装备;三是强大的动员能力和不屈不挠的战斗意志,以及本土作战的人员优势。此外,来自美国和英国的援助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在燃油和其他物资方面的支持。苏联能够在困境中坚持下来,最终获得了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