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国,存在了约800年,是春秋战国时期的重要诸侯国之一。楚国及其文化的发源地位于今天的郑州南部,新郑和新密一带,这一历史背景也得到了2014年湖北省与中央电视台联合制作的纪录片《楚国八百年》的证实。
众多文献都记载了火神祝融的故乡在郑州地区。位于新密的古城寨遗址,是祝融的出生地,也就是祝融之墟。今天新密东部曾隶属于新郑,古时则为郐国之地。《左传·昭公十七年》中写道:“郑,祝融之墟也。”在西周时期,新密为郐国,春秋时期则属郑国。东汉郑玄在《诗经·桧谱》中指出:“桧者,古高辛氏火正祝融之墟。”唐代杜佑在《通典·州郡七》中提到,溱水、洧水一带即为祝融之墟,而黄帝的都城便位于有熊。这些记载都明确指出,祝融之墟就是今天的新郑和新密一带。
明嘉靖时期的《郑州志》也写道,郑州是《禹贡》记载的豫州域,曾为高辛氏火正祝融之墟。清代的地方志文献如《新郑县志》和《荥阳县志》也都提到过祝融的故乡在郑州地区。祝融之后,历史上称其后代为“祝融八姓”,这些后裔迁徙到四方,遍布整个中华大地,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传播者。楚国、卫国、韩国、胡国等众多国家的创立者,皆为祝融的后代。
大约3000多年前,商朝在郑州建立了都城。当时生活在郑州南部的新郑和新密一带的祝融后裔一支,被迫向南迁徙。他们先是在南阳淅川一带定居了一段时间,随后又迁至湖北的江汉平原。起初的几百年,南迁的楚人一直渴望重返中原,但商朝却视他们为蛮夷,排斥他们。而周朝建立后,楚国得到了册封,虽然其爵位低微,仍被周人视为蛮夷。尽管如此,楚人一直自视为火神祝融的后裔,认为自己是华夏的后代。楚国诗人屈原便在诗歌中强调了楚人的华夏血统。然而,楚国一直未能得到中原的认同,这使得楚人深感痛苦。随着时间的推移,楚人逐渐自我认同为蛮夷,并力图与中原抗衡。
带着中原的先进文化,楚国促进了南方地区的发展。楚国从一个小小的国家,逐渐成长为一个地域辽阔的强大国家。它吞并了河南南部的申国、邓国、蔡国、陈国、息国等国,甚至击败越国和鲁国,成为占据华东和中国南方大片土地的强国。
楚国是中国历史上许多“首创”的发源地。第一段长城、第一支毛笔、第一把铁剑都出现在楚国。楚国在其全盛时期,疆域北至黄河,东至东海,西至巴蜀,南至岭南。楚国文化在吸收、融合和创新中逐步形成,并对中国长江流域以及东南和西南地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楚辞以其浪漫优雅的诗歌风格,青铜器以其庄重厚重的工艺,漆器则以其神秘艳丽的色彩,成为楚文化的代表。这些文化遗存深深融入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符号。楚国自建国起,历经数十位君王,一直追求重返中原、称霸乃至一统中原的理想。楚武王熊通即便年逾七十,依旧征战四方,英勇死于沙场。春秋时期的楚庄王将军事力量与礼仪相结合,最终使楚国从一个默默无闻的小国,成为一度问鼎中原的强国。楚灵王虽然有宏大的野心,但由于追求奢华,最终使国家逐渐衰弱。而楚怀王则因轻信权臣,疏远屈原,导致楚国的国力日渐衰弱。
春秋时期,郑州地区的郑国和楚国之间曾有许多波澜壮阔的故事。郑国曾数次战胜楚国,也曾在几乎灭国的危机中逆转局势。郑国以空城计成功智退楚军,成为“楚客”和“楚囚”故事的源头。为了拉拢郑国,楚国曾重礼贿赂,也曾割地与郑国达成和解。楚国和晋国曾为争夺郑国展开了长达百年的争霸,楚庄王和晋文公分别成为春秋五霸中的重要人物。最终,楚国几乎被晋国灭掉,而郑国则最终从中受益,成为了最后的赢家。楚庄王在邲之战中打败晋国,重新称霸中原,而这一历史事件就发生在今天的郑州。
战国时期,曾经建都郑州的韩国从楚国手中夺取了宛城(今南阳)。尽管楚国扩张至华东一带,吞并了山东的鲁国,却始终未能完全征服郑州地区的韩国。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最终是楚国的项羽和刘邦与韩国的张良、韩信等人联合推翻秦朝,建立了西汉王朝。无论是楚国还是韩国,它们的建立者都是火神祝融的后裔,祖根之地均可追溯至郑州。
楚国和楚文化的发源地位于郑州,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为何湖北省的简称是“鄂”而非“楚”?因为鄂国是湖北的本土国家,而楚国则是中原人南迁后建立的国家。四千年前,建都郑州的大禹摧毁了湖北的石家河文明,进行的“禹伐三苗”便是史书中有记载的。约3600年前,商王朝为了控制湖北大冶的铜矿,在武汉建立了军事基地性质的盘龙城,这标志着武汉的建城之始。约3000多年前,楚人又在湖北建立了楚国,成为统治南方长达800年的强国。
从郑州南迁的楚人带着中原文化,推动了南方地区的开发,并对后来的中国大一统政权的建立产生了深远影响。同时,楚文化也深刻影响了郑州及中原地区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