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民国初期,外来思想如潮水般涌入中国,许多彻底否定传统文化的观念席卷大江南北,其中最为显著的便是新文化运动。这个运动的本质在于彻底摒弃中华文化中的传统元素,虽然它也为中国引入了一些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色彩,但更深层次的影响却是对传统文化的否定。
这一切引出了今天的话题:作为清朝末期的中国第一人,辜鸿铭为何最终被北大逐出,而蔡元培竟然默许了这一切?辜鸿铭的学识的确令人钦佩,不夸张地说,他精通九种语言文字,这样的学问积淀与其个人的深厚底蕴,实在令人叹为观止。
但实际上,辜鸿铭不应该重回中国,更不该出现在中国的学术殿堂——北大。他的回归,或许是蔡元培希望在北大实现东西方文化融合的美好愿景。然而,蔡元培深知,这种东西方文化的融合不过是空中楼阁。首先,东方文化的博大精深远非西方文化能够完全涵盖。其次,在新文化运动如火如荼的浪潮下,文化自我否定的趋势已经形成了一股强大的社会力量。此时,让辜鸿铭回到北大无疑是不合时宜的,因为他本身代表的正是封建与陈腐的文化。
辜鸿铭因其传统守旧的立场而闻名,尤其是他在面对不同意见时总是表现得固执己见。例如,胡适曾在北大的讲座中,用英语朗诵一首诗,却遭到了辜鸿铭的嘲弄,讥讽胡适的英语为“英格兰最土瑁的方言”。在这两位学者之间,不仅是文人的互相看不起,更是两个文化体系之间的碰撞。辜鸿铭的古板与胡适的西化、超凡脱俗,彼此间的差距如此悬殊,几乎是无法调和的矛盾。
事实上,蔡元培的期望最终是自讨苦吃。他试图将辜鸿铭与胡适安排在同一个北大课堂,就如同将一头驴和一头牛放进同一个食槽里,难免会发生冲突。这两位学者,尽管各有千秋,却无法找到共同的语言,注定了这场文化的碰撞不会顺利。辜鸿铭虽然在学术上声誉卓著,但他所坚持的保守思想与胡适的全面西化形成了鲜明对比。可以说,这种文化的对立,注定了他们的碰撞结果。
胡适的学识、尤其是对西方文化的极力推崇,代表了一种新的思潮,而辜鸿铭则站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捍卫立场上,两者的观点截然不同。而当时的蔡元培,已经逐渐离开了北大的管理岗位,胡适的全盘西化在学校内占据了主流思想,其他的学者如马寅初和钱玄同也在其中推波助澜,辜鸿铭的离开几乎是不可避免的。
从历史的高度来看,东西方文化各有其优点,但对于中国而言,盲目的全盘西化只会带来灾难。我们可以回顾到20世纪80年代,西化带来的社会动荡与信仰危机,正是全盘西化的一种警示。当一个民族失去了自己的文化根基和信仰体系时,这种危机感是极其可怕的。在民国时期,中山先生的革命尝试之所以未能成功,部分原因就在于引入过多西方文化,使得整个民族的信仰体系发生了裂痕,最终导致袁世凯夺取革命果实,甚至有人愿意追随他复辟帝制。事实上,这种现象正是中国人民对传统文化的一种深深执念。
然而,辜鸿铭并非毫无底线的传统主义者。他曾直言讽刺清朝的腐败与落后,并在公开场合批评慈禧太后的腐化,这一行为展现了他不拘泥于盲目崇古的个性。随着蔡元培的离开,辜鸿铭离开北大几乎已成定局。而他与钱玄同之间的冲突,主要源于辜鸿铭坚持佩戴辫子。钱玄同嘲笑他这一传统的装束,认为是复古的陋习,而辜鸿铭则反击道:“我的辫子在头上,明眼人可以看见,而你们的辫子却在心里,龌龊着!”
无可否认,辜鸿铭的学识堪称卓越,但他的保守思想在当时显得格格不入,甚至在今天,也依然需要结合中国的国情来看待。反观胡适的全盘西化,虽然推动了新文化运动的进程,但也并不完全适应中国的国情。因此,辜鸿铭被逐出北大并不令人惊讶,毕竟他所代表的是一个逐渐没落的陈腐观念。而中国的文化底蕴依旧深厚,正如习总书记所言,“鞋子合不合脚,只有自己知道”,这句话正是对中国文化传承的最好注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