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朝廷通常设立在京城,而官员们的籍贯却遍布全国各地。由于工作需要常年驻守京城,许多官员不得不携家带口迁至京城定居,这样既方便日常工作,又能更好地照料家庭。然而,有一个十分有趣的现象,那就是当这些官员到了退休年纪之后,尽管京城繁华富丽,他们往往还是会毫不犹豫地回到老家,即便老家条件简陋,也不愿继续留在京城享受荣华富贵。
在中国历史上,绝大多数朝代的京城都是全国最为繁华的城市。由于皇帝居住在京城,通常京城的生活条件和治安都要远优于其他地方。因此,退休的官员为什么会选择离开这个繁华的地方,而不是在这里安享晚年呢?
在古代,大部分朝代的官员退休年龄设定在70岁,甚至有些官员因为能力出众或者皇帝极为依赖他们,直到70岁时才请求退休,皇帝通常也会极力挽留他们。尽管那时的平均寿命较低,身体稍有不适就可能致命,很多官员虽年纪已大,但许多人最终是因病去世,而非按时退休。
然而,与此相对的情况也经常发生——有些官员未等到法定退休年龄,便因病或其他原因提前上奏请求退休,皇帝通常会准许。这种情况通常有两种原因。一是官员因病重提前辞职,准备回家养病或去故乡度过余生,回归故土是他们的愿望;二是这些官员因在朝廷中与同僚或皇帝发生矛盾,得罪了许多人或犯了轻微错误,虽然没有受到严厉惩罚,但还是选择主动辞去职务,避免更大的纷争。
通常情况下,提前退休的官员不会再留在京城。即使他们已经退休,身为朝廷的前高官,依然面临着无数目光,既有曾经的同僚,也有政敌。日常生活中,他们会频繁遭遇这些人,甚至可能会成为别人背后议论的对象,影响到自己和家人。因此,即便退休了,很多官员都希望尽早远离京城,避免再被卷入无休止的风波中。
若是官员因得罪皇帝而退休,情况就更加复杂。皇帝允许其提前退休,实际上是在暗示:“我已经不再追究你的过失,但也希望你不要再出现在我的眼前。”皇帝不想再见到这个官员,官员若继续留在京城,就容易引发新的问题,甚至可能给自己带来更大的麻烦。毕竟,京城是皇帝的脚下,一言一行都备受关注,稍有不慎便可能陷入困境。
而且,即便这些官员退休后没有显赫的政绩,他们凭借自己多年的资历,依然享有很高的声望。回到故乡后,当地的长官和百姓也会对他们敬畏三分,这种地位远胜于在京城里看别人脸色的生活。
因此,退休之后选择回到家乡,对于这些曾经在朝廷中深耕多年的官员来说,显然是最为理想的选择。在那里,他们可以远离官场的纷扰,享受天高地远、无人打扰的宁静生活。
当然,并非所有的官员都面临这种“被迫退休”的情况。通常,当官员年逾六十,已经在朝廷内积累了丰厚的资历和经验,他们的地位稳固,遭遇排挤或被皇帝嫌弃的情况非常少见。大多数时候,官员提前退休的原因主要是健康问题。人到老年,身体逐渐衰弱,继续在京城这样的繁忙环境中工作对健康无益,因此,选择回到家乡静养成为更明智的选择。
对于退休的官员来说,即使离开了官场,他们仍然很难完全断绝与过去的联系。许多曾经的同僚和下属可能会托他们办理一些事情。虽然他们已经退休,但在退休后的日子里仍然可能会被一些旧有的人际关系所牵绊。而在京城繁忙的生活中,不知何时会有新的事情拖住他们。皇帝当然意识到这一点,如果退休官员仍然在背后操控政务,这将对朝廷的稳定构成威胁。
因此,很多时候,皇帝会直接要求这些退休官员回到故乡,过上清闲的生活,不再在京城“发号施令”。这样一来,既能确保退休官员不再干预朝政,又能够避免他们在京城成为“编外人员”,影响皇权的稳定。
此外,退休后回家乡也与古人的传统观念息息相关。古人深受“安土重迁”思想的影响,乡土情结异常浓厚。对于他们来说,故乡不仅是成长的地方,更是家族的根基。家族的产业、先祖的安息之地都在故乡,因此,老年人往往渴望回到这片养育他们的土地。古人对于身后事的安排也非常看重,很多家庭拥有自己的家族墓地,死后能够安葬在家族墓地,既是一种“落叶归根”的象征,也是一种家族联系的纽带。
正如古诗所言:“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这句诗反映了古人对家乡的深厚情感。即使家乡已经发生了变化,年少时的记忆依然留存。即使外界早已没有人再认识自己,回到故乡依然让人感到无比安慰。因此,古代的官员即便功成名就,退隐故里后也能享受到无上的荣耀,他们将成为家乡的宝贵财富,甚至被视为当地的“土皇帝”,受人尊敬和崇拜。
即便在今天,尽管人们的故乡观念已不如古时那样根深蒂固,许多人年纪渐长后依然怀念故乡,期望在晚年时回到那里享受宁静的生活。对于古人而言,故乡无疑是他们心灵的归宿,是人生漂泊后的最后港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