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5年2月,四川巴塘。
寒风呼啸,冰冷的空气夹杂着飞扬的黄沙,席卷而过。凤全,驻藏帮办大臣,站在巴塘土司府邸前,眉头紧锁,神情凝重。此时,三千多名愤怒的喇嘛和当地民众已经将他团团围住,怒声如雷,要求他的性命。凤全不禁打了个冷战——难道自己远征西藏的第一站,就要葬身在这里?
他怎么也没预料到,自己的一道命令竟然会引发如此猛烈的反抗。而这一切,仅仅是大清帝国在西南边疆即将展开的一场惊心动魄大戏的序幕。
从普通百姓的视角来看,清朝末年的西南边境是什么样子?简而言之,就是“乱得一塌糊涂”!
清朝统治西南的方式,可以说是“你自为政,我自为王”。朝廷将权力交给了当地的土司和喇嘛,让他们统治百姓,而朝廷则仅仅负责收取税款。于是,土司和喇嘛们渐渐滋生出贪婪的欲望,变得像土皇帝一样横行霸道,压榨百姓。更糟糕的是,外国列强的觊觎也让局势愈加复杂。英国和俄罗斯轮番干预,试图从清朝手中抢夺西藏。这时,清朝终于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决定行动。然而,他们面临的难题是,连四川和西藏之间的通道都被切断了!
这令朝廷感到极度焦虑。如果再不采取行动,西藏恐怕真的无法保住。那么,谁能够担起这份重任呢?一个名字浮现在众人脑海中——赵尔丰。
赵尔丰是谁?这个后来被誉为“晚清最后猛男”的人物,年轻时却是个标准的书呆子。他的兄弟们都顺利考上了进士,而他却屡试不中,最后不得不通过花钱买了一个小小的盐官职位,远赴广东混日子。
然而,这一混日子竟让赵尔丰找到了人生的另一片天空。从基层做起,赵尔丰逐渐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他解决案件、打击盗匪、治理蝗灾,样样干得有声有色,逐渐声名鹊起。他的才干引起了上司的注意,很快得到了提拔。等到他年届60岁时,终于迎来了人生巅峰——被任命为川滇边务大臣,负责整顿西南局势。
赵尔丰一跃从一个小官,成为了封疆大吏,地位几乎与四川总督平起平坐。朝廷甚至拨给他100万两白银作为启动资金。这不仅仅是升职,更像是把一块疆域交给他让他自主管理。
上任后的赵尔丰,毫不犹豫地开始了大刀阔斧的改革。他的目标十分明确:收拾土司,限制喇嘛,打通川藏交通。通俗来说,就是将朝廷的权力重新延伸到这片曾经的“无人区”。
首先受打击的是巴塘土司。赵尔丰亲自带兵攻打,很快就将巴塘土司镇压下来,随后,他又直奔理塘,一把火烧掉了桑批寺,彻底平定了叛乱。他采取的手段极为强硬,甚至被当地人称为“赵屠夫”,因为他采取的方式十分果决,杀人无数。然而,这一策略也相当有效,土司们顿时畏惧不已,喇嘛们也不敢再轻举妄动。
不过,赵尔丰并不是一个单纯的暴力人物。他在进行军事打击的同时,也进行着一系列的建设工作。他废除了农奴制,推动水利建设,兴办学校,进行货币改革,甚至还要求藏人每天洗脸、穿裤子,禁止随地大小便。这一系列措施,几乎是要将藏区打造成一个现代化的江南地区。
赵尔丰的强硬作风,很快引起了西藏方面的警觉。大喇嘛们担心赵尔丰会把西藏变成四川的翻版,于是开始集结军队,准备武力阻止赵尔丰的进军。同时,大喇嘛还向朝廷上书,指责赵尔丰仇视黄教,要求更换驻藏大臣,更加过分的是,他提出了“按照唐朝界址重新划界”的主张,要求将部分领土划归西藏。
赵尔丰听到这些要求后,怒不可遏。他直接带兵越过宁静山,杀到察木多,藏军被彻底击溃,不得不撤回。大喇嘛们吓得不轻,纷纷向朝廷告状,要求更换赵尔丰。经过一番权衡,朝廷决定撤销赵尔丰的驻藏大臣职务,只保留他作为川滇边务大臣的职位。
然而,赵尔丰并非容易服输之人。他提议将乌苏江以东的区域划归四川,这个地区离拉萨仅有6天的路程,若朝廷同意,那西藏的大部分地区将直接纳入赵尔丰的管辖范围。
朝廷显然无法同意这一要求,但赵尔丰的实际控制区域,朝廷最终也默许了。从此,赵尔丰的势力将川边的疆域推进了西藏一大截。
赵尔丰在川边任职了七年,几乎走遍了所有的县。无论是平定叛乱,还是实施改革,他的成绩显著,曾经乱成一锅粥的边疆,焕然一新。当地百姓对他又敬又怕。虽然他废除了农奴制,减轻了民众负担,但他杀伐果断的手段也让人感到不寒而栗。据说,直到1940年代,西康地区仍有人在传唱赞美赵尔丰的歌曲。
赵尔丰的功绩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名流章士钊曾评价道:“晚清知兵帅,岑袁最有名岂如赵将军,川边扬英声。”即便是外国人也不得不承认,赵尔丰是一个勇敢且诚实的将领,虽然手段无情,却不计较个人的困苦。
1911年4月,赵尔丰被调任为四川总督,按理说这是一次升职,然而赵尔丰却迟迟不愿离开川边,直到8月才勉强上任。
谁也没有想到,这一离开川边,竟成了赵尔丰的“催命符”。
赵尔丰,实际上是典型的“好汉不吃眼前亏”的人物。他在川边治理一方,把这片荒凉的土地变成了大清的模范省份。如果他能够安稳地继续担任川滇边务大臣,或许在历史上会有一番更好的声名。
然而,命运无常。赵尔丰刚到四川,就碰上了保路运动和辛亥革命。作为清朝的忠臣,他只能硬着头皮去镇压革命,结果不言而喻,革命的浪潮一来,他便被卷入其中。
1911年12月,这位曾经的“晚清猛男”,最终在成都的城头丧命。
从某种角度来看,赵尔丰的命运是清朝的缩影。清朝一心想在最后时刻发起反击,却早已错过了最佳时机。随着革命的潮流汹涌而来,哪怕是最勇猛的“猛男”,也终究无法逃脱历史的车轮。
不过,若没有赵尔丰在川边的这番努力,今天的四川和西藏,可能会是另一番模样。历史,常常充满了意外与反转,无法预见的动作和决定,最终往往带来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