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悉中国历史的人都了解武王伐纣,灭商的事件,而这段中国上古史的重要记载,最为完整的来源是西汉时期司马迁所写的《史记·殷本纪》。然而,近年来的研究者发现,《史记》中的一些历史记载未必完全准确。
周文王在伐纣时已经去世,但《史记》对于周文王死因、时间和地点的描述极为简略,仅提到:“西伯既卒,周武王之东伐,至盟津,诸侯叛殷会周者八百。”这里没有透露周文王去世的具体背景,甚至连葬地都没有提及,仿佛国家图书馆里根本没有相关的历史记载。那么,为什么会这样呢?让我们一起深入探讨历史的真相。
仔细分析太史公的写法,有两个可能性:其一,秦始皇焚书坑儒,销毁了原本的史料;其二,周朝自身未留下详细的文献资料。后者的可能性较大。《尚书周书》、《逸周书》以及《诗经》都没有对此作出任何记载。而在战国时期,只有庄子提到过一句:“文王拘羑里”(《庄子·盗跖》),这让我们能够略知一二。
羑里,位于今天的河南省汤阴县。汤阴的历史背景与宋代的岳飞有关,而羑里因周文王被囚禁的故事而成为重要的地名。《汉书·地理志上》记载:“荡阴……有羑里城,西伯所拘也。” 羑里这个名字,也可能源自羊圈。姬昌被囚禁在此,可能意味着他被关在了一个羊圈内,但后人不便直言其事,因此才称之为“羑里”。而“羑水”则是后来附会的地名。
《史记》描述周文王被纣王囚禁在羑里,后来被释放,并为纣王献上洛阳以西的土地,作为交换,纣王册封他为西伯。文王献上洛西的土地时,周国的势力已经扩展到了今日的洛阳。此时,周朝与商朝在洛阳地区的争夺,实则是一场角逐战略高地的战斗。从军事角度来看,纣王扣留姬昌作为人质是很有道理的。
洛阳位于周朝的势力范围内,但在商朝看来,这一地区还是具有重要的防御价值。商朝的守军在洛阳仍然能够形成有效的防御,甚至在周朝并未完全占领之前,商朝能守住洛阳关隘也是可以理解的。那么,为什么纣王在周国日益强大后不再坚守洛阳呢?如果他守了,史书为何没有提及?
《史记·周本纪》说西伯即位后十年去世,而《尚书大传》则记载文王在位七年后崩逝。文王在被释放后似乎又活了十几年。这段时间过得较长,尽管如此,文王之死依然笼罩在迷雾之中。根据《尚书泰誓》中的描述,武王在伐纣时提到,战胜商纣并非因为武力强大,而是因为文王无罪。这一表述表明,当时许多诸侯认为周文王曾犯有罪行,这也是武王在诸侯中解释自己的原因之一。
《吕氏春秋》记载,武王即位十二年后才发动伐纣,而《史记》提到武王在九年时才开始动员。那些年里,武王没有称王,而是自称为“予小子”,对诸侯表现得十分谦逊。这也表明,当时武王的实际权力并不完全,许多诸侯间的意见并不一致。或许正是因为如此,周武王才在召开了多次会议之后,才开始了远征。
然而,令人困惑的是,在发动第一次伐纣时,武王并没有迅速出兵,而是举行了几次冗长的会议。这也反映出当时的联合军队并未完全统一,诸侯们存在分歧。武王的“尔未知天命”的话,实际上意味着他和他的军队仍需要更多的时间来准备。史书上诸侯一致称“纣可伐矣”,但显然并非事实的全部。
《逸周书》记载了武王如何处理纣王尸体的细节:他先射了三箭,然后砍尸,最终斩下纣王头颅,并将其挂在旗杆上,献祭给周国先公。如此对待敌人的尸体,不禁让人联想到后世伍子胥挖掘楚平王的墓并鞭尸的情节。历史上,只有深仇大恨才能解释这一做法。
因此,我们可以推测,周文王在被释放后并未长时间存活,而是可能在一场关键战斗中死去。这场战斗最有可能发生在洛阳之战,而非西伯戡黎之战。由于文王在诸侯中有着极高的号召力,他在死前可能重伤不治,这也是武王选择秘密发丧的原因。
最终,周武王并没有立即称王,而是在文王去世后,才正式发动战争,占领洛阳地区。在商朝面临无力防守的情况下,周朝的胜利几乎是注定的。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周文王之死的真实原因可能是由于战斗中的伤势,而非像史书中所描述的那样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