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中记载,古公亶父有三个儿子,分别是泰伯、仲雍和季历。由于季历非常贤明,并且拥有一位圣明的儿子昌,太王心中有意让季历继位。但出于对季历的尊重和为大义着想,泰伯与仲雍决定避让贤者季历,因此他们选择“奔吴”,用这种方式示意让位。由此,泰伯与仲雍被后人称为具有高尚德行的楷模,孔子也称泰伯为“至德”,意指他具有最高的道德标准:“泰伯其可谓至德矣,三以天下让,民无不称焉。”
然而,泰伯是否真如史书记载那样是在“让天下”,真的是为了避让贤者季历吗?事实上,这段历史背后藏着更复杂的原因。我们若仔细探究古公为何决定将王位传给季历,便会更清楚地理解为何帝乙会将王位传给商纣王。
古公亶父曾率领部族从豳地迁移至岐山周原,建造城池、开垦田地,成为了周人崛起的根基。这时,商王武乙正在执政。周原一带应是肥沃的土地,按理来说应该有势力占据,这片土地不该是无主之地。既然如此,古公为何能迁往岐山呢?这实际上是一段被史书掩盖的历史,甲骨文提供了新的线索。
甲骨文记载,商王武丁时期,周原一带曾存在过一个周国。武丁灭掉了周国之后,又册封了子姓的周国。然而,由于古公亶父成功迁往岐山,这意味着子姓周国可能早已灭亡。如果不是这样,古公不可能如此轻松迁岐。因此,周原在古公亶父迁徙之前,可能已经有不同的势力交织在其中,而古公通过与这些势力的联姻,获得了各方的认可,站稳了脚跟,最终将族名定为“周”。
史记中提到,古公亶父欲立季历,是因为他认为季历“贤”。然而,历史的真实原因并非如此简单。古公的正妻太姜出自显赫的羌人家族,而季历则娶了商朝贵族挚任氏之女。通过这些联姻,古公与商朝和羌人建立了密切的联系。这意味着,古公的部落能在周原站稳脚跟,不仅仅因为季历的贤德,更因为他背后有强大的家族支持。
此外,季历的母亲太姜来自一个强大的羌族家族,这为周人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季历自身因为母亲的背景以及娶了商朝贵族的女儿,因此显然有更高的地位,也获得了更广泛的支持。事实上,古公亶父传位给季历,更多是出于政治考量:为了确保周国的安定,并获得商朝与羌族的支持。
季历之后,周国的继位制度逐渐明确,嫡长子继位成为常态。季历的儿子姬昌便是继位的例子。姬昌的继位不仅与他的母亲背景密切相关,还得益于他娶了太姒,生下了伯邑考、姬发、周公等重要人物。姬发继位也是“子凭母贵”的体现,因其母亲是姜子牙之女邑姜,这使得姬发成为周国的继承者。由此可见,季历时,周国已经实行了传嫡不传庶的制度。
从这一点看,我们也能更好理解商朝为何会将纣王立为继承人。史记中记载,商王庚丁将王位传给了武乙,而武乙之后的“四世传子”中,并未提及是否传嫡。直到商纣王继位时,才明确提到“子凭母贵”。纣王继位的背景表明,商朝的继承制度对周人产生了深远影响,周国也逐步采纳了这种父子相传的制度,而传位给嫡长子季历,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因此,纣王继位并非是侥幸,而是符合当时商朝的继位规则,并与其母亲为正后这一背景密切相关。这与周国的继位规则类似,都是出于政治需要而顺应了“子凭母贵”的制度。而这一点,也帮助我们理解了古公亶父为何将王位传给季历的深层次原因。
通过这段历史的探究,我们不仅能理解周国与商朝的联姻背景,还能揭示出当时继位制度和政治背景的复杂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