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时期,有不少具有权力的权臣,如曾国藩、李鸿章等人,以及后来崛起的袁世凯。然而,这几位历史人物的评价在后世却存在很大的差异。提起袁世凯,许多人脑海中浮现的往往是“卖国贼”和“窃取革命果实”的标签。但回顾当时的情势,我们不难发现,袁世凯手中的军队仅有七万之众,而曾国藩在其巅峰时期的兵力甚至超过五十万之多。
那么,为什么曾国藩手握五十万大军都未曾反叛,而袁世凯仅以七万兵力却敢起兵反清呢?这其中的关键就在于两位人物思想的巨大差异。首先,曾国藩是出生在一个书香世家,他的父亲是一位教书先生,幼年时期便在父亲的影响下进入私塾接受儒家文化的熏陶。儒家的三纲五常、忠孝仁义深深扎根于他的心中,使他一生都在追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年少时,曾国藩受到父亲的教导,成年后,又有名师指引他,让他始终牢记什么是为臣的责任,什么是国家的安危。
对于曾国藩来说,个人的荣辱并不重要,他的心中一直怀有“以天下兴亡为己任”的责任感。刚步入朝堂时,他便立下志愿:“位卑未敢忘忧国”,即使身处高位时,他心里想的也始终是如何延续大清的国祚。因此,即使曾国藩拥有强大的兵力,也始终忠于大清,坚决不做反叛之事。对于他而言,能够辅佐一位明君,成就一番伟业,便是他一生追求的理想。
曾国藩的这种忠诚和责任感,让他在面对手握重兵的局面时,依旧没有改变对大清的忠诚。即便当时他已经掌握了南京,很多人都认为他有机会独立,但曾国藩从未有此心思。身边的人也曾试探过他,但他依旧坚定地表现出“忠君”和“爱国”的决心。
与曾国藩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袁世凯。袁世凯出生在地主阶级,显然与曾国藩的儒家背景大相径庭。地主阶级追求的是个人利益,袁世凯的行动也透露出极强的利己主义。他的行为可以清楚地看出,当时的袁世凯始终以自己的利益为先,甚至不惜背叛他人。比如在戊戌变法失败时,袁世凯为求自保,迅速告密,帮助慈禧压制光绪帝,最终导致了六君子的死亡。对他来说,忠诚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自己能从中获得什么好处。正如后人所评价的,袁世凯身上不仅有武将的刚毅,还有赌徒的冒险心理,他为了自己的利益,愿意冒险,哪怕这意味着风险和危机。
袁世凯的成功也并非偶然。即使他仅有七万大军,但这些兵力几乎全是他亲信的嫡系部队,指挥权掌握在他自己手中。这与曾国藩不同,尽管他曾在太平天国的战争中掌握过五十万大军,但能够真正指挥的也不过十万左右。而且,曾国藩的兵权早已被朝廷分割,甚至在他指挥的那十万兵力中,若他反叛,剩下的四十万大军未必会响应。
袁世凯有着比曾国藩更强的控制力和对军队的掌控力,这让他在反叛清朝时能够轻松带领手下起兵。而在当时的局势下,袁世凯也得到了广泛的支持。他不仅收买了大量的支持者,而且外部列强的支持也让他能在清朝的衰败时趁势而起。
另一方面,曾国藩若起兵反叛,必定会遭遇来自内外的巨大压力。首先,他面临着与李鸿章、左宗棠两位权臣的强烈反对,此外,还有地方军队和中央军队的挑战。在这种局面下,曾国藩难以轻易脱离清朝,更何况他内心始终坚持的是忠于国家,而非个人的权力欲望。
总的来说,曾国藩和袁世凯之间的不同,不仅仅体现在他们的出身和性格上,更在于他们对于国家和个人利益的理解与取舍。曾国藩的忠诚和责任感,让他始终坚守自己的原则;而袁世凯的利己主义和冒险精神则让他选择了背叛和权力的追逐。两人在不同的历史背景下作出了截然不同的选择,造就了不同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