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8日,罗马教皇教皇利奥十四世(Pope Leo XIV)正式任职。
利奥十四世是在10天前由枢机主教团选举产生的,他是美国籍教皇,本名罗伯特·普雷沃斯特枢机主教(Cardinal Robert Prevost)。他的尊号为什么是“利奥”,它又有何含义呢?
教皇又称教宗,也就是罗马主教(Bishop of Rome),他是天主教会的最高领袖、梵蒂冈城国的国家元首。据了解,在天主教会历史早期,罗马主教、也就是后来所称的教皇大多沿用自己的洗礼名。公元533年,Mercurius当选罗马主教。他的名字来自古罗马宗教和神话里的信使之神墨丘利(Mercury),带有异教色彩,与天主教会领袖的身份不甚相符。于是,他把自己的称号确定为约翰二世(John Ⅱ),向公元523年至526年在位的罗马主教约翰一世(Pope John Ⅰ)致敬。
这是一个特例,却也开启了先例。从10世纪以后,教皇更名成为普遍做法。1978年,约翰·保罗一世(Pope John Paul Ⅰ)更是首开先河采用了“复式”尊号,自称是要纪念他的前任保罗六世(Pope Paul Ⅵ)和前任的前任约翰二十三世(Pope John ⅩⅩⅢ),他们在第二次梵蒂冈大公会议中发挥了关键性作用。
在目前出现过的教皇尊号中,采用次数较多的有约翰(John)、格列高利(Gregory)、本尼狄克(Benedict)、利奥(Leo)和庇护(Pius)。
很多人都注意到,教皇尊号大多是比较常见的人名,但梵蒂冈对它们的译法完全不同于规范译名。我想这可能跟梵蒂冈的官方语言(意大利语和拉丁语)有一定关系,尤其是天主教会的宗教仪式中多使用拉丁语。
比如,“约翰”(John)的拉丁语拼写是Ioannes,“格列高利”(Gregory)的拉丁语拼写是Gregorius,“庇护”(Pius)的意大利语拼写是Pio。“利奥”(Leo)有点特别,它的拉丁语拼写也是Leo,但意大利拼写是Leon。
Leo在拉丁语中的意思是“狮子”,象征力量与勇气。罗马新教皇称利奥十四世,也就是说,在他之前已有13位教皇以“利奥”为尊号。
事实上,就连“教皇”这个称号,梵蒂冈也自有拉丁语说法——Papa,它来源于古希腊语pappas,是不是听起来像“爸爸”?没错,它的本义就是“父亲”。
现代译名日趋规范统一,比如英国国王Charles III并没有沿袭历史上Charles Ⅰ(查理一世)和Charles Ⅱ(查理二世)的中文名字,而是按照英语人名Charles的规范译名称作“查尔斯三世”。罗马新教皇是美国人,尊号Leo按英语人名译作“利奥”合情合理。
利奥十四世的前任是方济各(Pope Francis),他在2013年当选教皇之后选择了历史上从未有教皇用过的尊号。Francis的规范译名是“弗朗西斯”,但他本人明确表示,取名Francis是为了致敬阿西西的方济各(Francis of Assisi)。阿西西的方济各是13世纪教会改革运动的领导人,1228年被格列高利九世封为圣徒。他创立了Franciscans,这个天主教托钵修会的中文“方济各会”已得到普遍采用。由此,Pope Francis的中文也就定为“方济各”。(仁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