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论先行,似乎美国的自由市场经济即将走向崩溃的边缘。
我们对法西斯主义的印象时常落入一些简单化的误区,例如“人性本恶”或“仇恨无处不在”等幼稚的结论。然而,事情远比这些表面的理解复杂得多。若回顾历史,我们会发现,德国是如何一步步陷入法西斯深渊的。
值得注意的是,德国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的法西斯崛起,并非因为他们的人民本质上是邪恶的,或者比当时其他西方国家更为种族主义。相反,当时的德国社会中,普通民众也并不比其他国家的人更具敌意或仇恨。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得纳粹党在那个历史时期得到如此广泛的支持呢?
答案显而易见:未受控制的通货膨胀。由于华尔街崩溃和随之而来的大萧条,德国的经济陷入严重的通货膨胀,许多中产阶级家庭沦为无家可归者。德国的社会结构逐渐演变成一个只有极少数富人受益的体系,财富继续向富者集中,贫者则不断失去生存的基础。比如,一些来自传统精英阶层的实业家,毫无道德底线地牺牲他人的利益,只为自己积累财富。
魏玛共和国的经济崩溃为新兴的纳粹政权提供了机会。这一政权直接面对的是那些呼风唤雨的超级富豪,纳粹的首要任务就是如何处理这些精英的财富。对于他们来说,只有两个选择可以施行:
1. 自下而上的革命——全面采纳苏联式的模式,铲除所有资本家,将土地和资源重新分配给人民,保障工人和农民的权益。
2. 自上而下的革命——审判部分资本家,仅仅通过重新分配他们的财富来安抚民众,而并不觉醒他们的阶级意识,从而防止大众反抗精英。
显然,第一个选项在当时的德国几乎不可能实施,因此只剩下第二个策略可以考虑。
随之而来的问题是,究竟可以牺牲谁?
犹太人自然而然成为了一个明显的目标,因为许多德国人认为他们作为资本的积累者是不爱国的,同时指责他们导致了一战的失败,并且在历史上,犹太人长期以来在社会中就面临不公正的标签与偏见。
然而,仅凭这些理由并不足以让纳粹党在不被视为暴虐或违法的情况下公开针对犹太人。因此,他们开始寻找理论依据,这就是他们需要设计一个复杂且更具任意性的优越主义科学理论来为他们的行为辩护。
纳粹德国的法西斯主义为了维持其统治地位,被迫做出一系列错误的选择,并且在自我逻辑的驱使下,持续选择错误的道路,最终导致了其自我毁灭的结局。
现在回望今日的美国,德国曾经历的许多历史正在以惊人的相似性在美国上演。贫富差距持续扩大,中产阶级正在缓慢削减,国家债务如雪球般不断膨胀……这与历史的重演何其相似。
为了转移公众的视线,美国的媒体精心编织出另一套叙事:种族主义、民族主义、歧视和杀戮是多么的不堪……这些新兴的观点成为了散发人们对阶级冲突注意力的工具。
因为,唯有将复杂的法西斯化现象简化为种族或民族主义的叙事,才能将人们的注意力从阶级斗争本身的讨论中转移开。否则,这将揭示出资本主义和代议制民主的内在缺陷,而这正是西方精英们百年来竭力避免的真相。
因此,即便在西方经历了一系列的“觉醒”运动,种族主义问题依然愈演愈烈。这也是为什么美国可能迅速走向彻底的法西斯主义,尽管大多数美国人民本质上是友好且理智的。
法西斯主义是一种混合了社团主义、工团主义、独裁主义、极端民族主义、中央集权以及反无政府主义、反自由放任的资本主义与反共产主义的政治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