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4日,位于平漯周高铁项目站前五标漯河西站附近的凌云山路古墓群文物考古发掘工作顺利通过河南省文物局检查验收,具备工程建设条件。至此,平漯周高铁项目全线12处文物点考古发掘田野工作全部完成,累计勘探面积16.5万平方米,发掘面积超1万平方米。
△凌云山路古墓群文物考古发掘现场图
据介绍,凌云山路古墓群墓葬保存基本完好,文物较为丰富,出土有青铜剑、青铜匕首等战国时期的青铜器及汉代的陶器、铁器和玉器等不同质地文物千余件。
穿越两千年寒光未褪!
河南漯河惊现战国“不朽”青铜剑,
揭秘南北文化融合密码
一把埋藏地下2000多年的青铜剑,出土时刃部竟寒光凛冽,锋利如初!这不是武侠小说的桥段,而是近日河南漯河考古现场的真实一幕。在高速铁路建设的轰鸣声中,一片沉睡千年的古墓葬群重见天日,不仅让战国至东汉的文明碎片惊艳亮相,更揭开了中原与楚文化交融的隐秘历史。
铁路施工“撞见”千年墓群,一剑封存时光
近日,漯河市源汇区井李村东南的工地上,机械的轰鸣声戛然而止——施工队意外挖出了一座战国古墓。随着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与漯河市文物部门的联合介入,一片规模惊人的古墓葬群逐渐浮现。已发掘墓葬200余座,跨越战国至东汉约400年,出土陶、铜、玉、铁器等文物千余件,堪称“地下历史档案馆” 。
最令人震撼的,是M90号墓中出土的战国青铜剑。这把长48厘米、宽4厘米的青铜剑,历经两千年岁月,刃部仍锋利如新,轻轻一划便可割破纸张。考古人员惊叹:“战国工匠的锻造工艺和防腐技术远超想象!” 。与之同出的还有战国谷纹玉璧,直径4.6厘米,玉质温润,谷纹排列细密如星斗,印证了当时玉器工艺的巅峰水准 。
墓葬群中的器物,悄然诉说着一段被遗忘的融合史。出土的青铜鐏、陶鼎等器物带有典型的中原周文化特征,而部分玉器纹饰和青铜匕首的造型却透出浓郁的楚文化风情。漯河市博物馆党支部书记刘晨分析:“战国时期,漯河所在的郾城古城地处中原与楚地交界,既是军事要塞,也是南北贸易枢纽。这里的墓葬既葬有中原贵族,也可能有楚地移民,文化交融由此生根。” 。
这一发现与周边遗迹形成呼应——此前在附近发现的战国城墙、汉代铸币作坊,以及贯穿墓群的丹江路古河道,共同勾勒出一幅繁华图景:战国时这里已是城池坚固、作坊林立,至汉代更成为区域经济中心,南北商旅络绎不绝,催生了独特的“文化混血” 。
除了锋利的青铜剑,考古现场还上演着另一场“拯救行动”。由于战国陶器烧制温度仅800℃左右(远低于汉代陶器的1000℃),出土时稍一触碰便可能粉碎。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专家崔新战团队采用高分子材料渗透加固技术,将陶器强度提升数十倍,让这些“脆弱的历史”得以完整保存 。
一座古墓群,半部发展史
从战国到东汉,墓群连续使用400年,恰是中国从分裂走向大一统的关键时期。早期墓葬中兵器居多,暗示战乱频繁;汉代墓中则出现大量农具、钱币,印证了生产力提升与社会稳定。这片土地下,不仅躺着一个个逝去的生命,更封存着文明进阶的密码 。
当高铁的轨道将穿越这片古墓葬群,现代基建与文化遗产的碰撞引发深思。考古队负责人表示:“铁路线已为墓群调整规划,未来将建遗址公园,让历史与时代并肩前行。” 这把穿越千年的青铜剑,不仅是工艺的奇迹,更是一面镜子,映照出中华文明兼容并蓄的基因。它的寒光,终将照亮未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