疆汤决胜在于深谋远虑,力量的施展不如智慧的巧妙运用。即便面对强敌如貔貅般强大,若有一位良将坐镇大营,胜败早已在掌控之中。——蔡东藩
李存审,本姓符,原名存,字德详,出生于陈州宛丘(今河南周口市淮阳区)。符存审自幼豪爽勇敢,具有非凡的军事智慧,并且对兵法颇有研究。黄巢起义爆发之时,符存审立刻响应号召,组织乡邻民兵守护家园,成功保卫了家乡不受战火波及。之后,符存审率领部曲归附光州刺史李罕之,凭借卓越的战功,在李罕之麾下迅速崭露头角。
光启二年(886年),李罕之在进攻河阳(现河南孟州)的战役中被河阳节度使刘经击败,军队溃散,符存审也与主力失去联系。恰巧河东节度使李克用在晋阳(今太原)招募各地英才,符存审便前往晋阳投靠李克用。李克用早已听闻符存审的勇武和智略,于是收他为养子,赐姓李,并改名李存审。李克用将他任命为河东军中最为骁勇的义儿军主帅,李存审也因此成为李克用麾下十三太保之一。
唐(后唐)自号沙陀,起源代北(今山西北部地区),其间涌现出众多武勇之士,往往以养子之名收纳,创立了所谓的“义儿军”。——《新五代史·义儿传序》
此后,李存审跟随李克用征战四方,屡立战功。乾宁元年(894年),李存审随李克用攻打幽州节度使李匡筹,率先攻占居庸关(今北京昌平),一战成名,震动了整个天下。天祐五年(908年),李克用去世,其子李存勖继位为河东节度使、晋王。当时,李存勖面临内外压力,外有朱温虎视眈眈,内有李克用的弟弟李克宁欲图不轨,李存勖的处境极为艰难。此时,李存审明确表达了对李存勖的忠诚,成为李存勖强有力的支持者。李存勖在稳定局势后,授予李存审检校太保、蕃汉马步副总管等职务。李存勖与朱温在柏乡(今河北柏乡县)激战时,李存审留守太原,协助张承业稳固后方,并为前线提供军需物资,为柏乡之战的胜利立下赫赫战功。
天祐九年(912年),朱温亲率大军攻打蓚县(今河北景县),李存勖派遣李存审、史建瑭与李嗣肱驰援。李存审在下博桥(今河北衡水北)部署兵力,趁朱温军疏于防范,发动奇袭,重创梁军,迫使朱温狼狈逃窜,并缴获大量战利品。战后,李存审因功被任命为邢、洺、磁三州团练使。天祐十三年(916年),李存勖借魏博兵乱之机,命李存审率军出征魏博,李存审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攻占澶州(今河南濮阳)、卫州(今河南卫辉)、磁州(今河北磁县)、洺州(今河北永年)、邢州(今河北邢台)等地,为李存勖赢得了河北地区的控制权,并因此被任命为魏博马步军都指挥使、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天祐十四年(917年),契丹四十万大军围困幽州(今北京)。当时,李存勖正与梁军在黄河沿线对峙,无法抽调兵力救援幽州。李存审与李嗣源、阎宝等人力陈幽州位置的战略意义,最终李存勖决定派李存审等三人带领七万步骑兵驰援。李存审设鹿角阵,以有效抵挡契丹骑兵的进攻,并命弓箭手射杀敌军,夜间还指挥步兵对契丹大营发动突然袭击,斩杀契丹军队万余人,大大挫败了契丹军士气。与此同时,李嗣源与阎宝带领骑兵追击,幽州城内的周德威也趁机突围,形成内外夹击,最终令契丹军大败,缴获首级六万余,契丹此后十多年未敢正面侵犯幽州。
天祐二十年(923年)四月,李存勖在魏州即位,建立后唐,年号同光,成为后唐庄宗。新朝建立后,李存勖大封功臣,李存审被封为忠烈扶天启运功臣,授予开府仪同三司、检校太师、中书令等职,并封食邑一千户。同年十月,李存勖攻占汴梁(今开封),灭亡后梁,并将都城迁至洛阳。此时,李存审正在北方镇守,未能参与这场决定性战役。同光二年(924年)五月十五日,李存审因病去世,享年六十三岁。李存勖闻讯后,痛惜不已,立即停止朝政三日,并追赠李存审为尚书令,允许其恢复本姓,成为李克用十三太保中唯一一位恢复本姓的将领。
符存审自出道以来,经历了四十多年的戎马生涯,参与了上百次战斗,几乎没有败绩,可谓五代第一常胜将军。更加值得称道的是,符存审不仅自己勇猛善战,他的九个儿子也个个英勇,尤其是他的四子符彦卿,历仕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北宋等朝代,最终官至凤翔节度使、守太师、中书令,封魏王。符存审的三个女儿分别嫁给了后周世宗柴荣、宋太宗赵光义,符家可谓五代最强大的军事家族。
《旧五代史》中的薛居正曾评价符存审为:“存审少年豪杰,智谋过人,精通兵法,行军打仗时,识变善用,指挥严明,决策果断,未尝有遗憾。与周德威等并列为当代良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