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我看到一则新闻:随着北方多个地区的降雪,麦田已被厚厚的积雪覆盖。此时,某些所谓的“砖家”开始提出建议,要求农民们尽早清理麦田中的积雪,或是为小麦搭建大棚,以避免冻害的发生。虽然我本人没有亲自种过庄稼,但“冬天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这句老话我倒是知道,难道这些“砖家”连这种常识都不懂?他们真的有种过地吗?难道我们在这种事情上,连常识都要被人忽悠?
其实,这种“馊主意”不仅仅是现代的“砖家”常有的怪招,回顾历史,我们也能找到不少令人啼笑皆非的荒唐建议。有一些谋士提出的“馊主意”,事后看来,不仅毫无根据,甚至有些彻底葬送了主子的事业,改变了历史的走向。今天,我们就来看看历史上四个典型的“馊主意”,它们的荒谬程度堪称绝佳,看看你能认出几个?
中平六年(公元189年),大将军何进计划除掉十常侍,但由于力量悬殊,难以实施。此时,司隶校尉袁绍提出建议,称可以调动董卓的部队进驻洛阳,借此削弱宦官的权力。董卓当时驻扎在河东郡,当他行军至渑池时,朝廷派遣种劭向他传达了返回的命令。董卓怀疑朝廷有异动,正当种劭坚持让他退至夕阳亭时,宦官集团已经悄悄行动,杀死了何进,迫使汉少帝逃亡。得知消息后,董卓意识到自己有了机会,便带领下属迎接汉帝,并迅速占领了洛阳。
刚进入洛阳时,董卓兵力不过三千人,但为了给人一种大军压境的假象,他命令士兵每晚出城,第二天再夸张地进城,制造出整个洛阳满是大军的虚假景象。不久,董卓通过一系列手段,如与吴匡联合杀掉上司何苗,招揽吕布铲除丁原,迅速吞并了两大军阀的力量。随后,他废除了少帝,立刘协为汉献帝,并不久后弑害了少帝及何太后,完全掌握了朝政。袁绍原本只希望借董卓之力,而最终却让董卓借机掌控了朝廷,这一事件也成为了日后袁绍与董卓争执的根源。虽然董卓最终未能长久维持自己的统治,但从中不难看出袁绍的“馊主意”让局势愈加复杂。
在唐朝的历史上,安史之乱无疑是其盛衰转折的关键。这场由安禄山发起的叛乱,给唐朝带来了极大的破坏,而其中一位关键人物——边令诚,也因其荒唐建议间接导致了长安的沦陷。公元755年,安禄山联合多个民族,带领大军起兵反叛。由于唐朝的政权腐败,安禄山的叛乱迅速得到了河北的支持。唐玄宗虽命令封常清和高仙芝抵抗,但由于边令诚的诬告,唐朝朝廷对两位将领进行了斩杀。接着,任命了哥舒翰接管潼关防线,但由于唐朝决策层急功近利,迫使哥舒翰带领20万大军出战,结果彻底失败,潼关被攻破,长安危在旦夕。若不是边令诚的“馊主意”,唐朝或许能够通过守住潼关,暂时保全京师的安全。
明英宗朱祁镇的御驾亲征事件,则是中国历史上最具悲剧性的“馊主意”之一。正统十四年(1449年),也先带领大军进攻明朝边境,局势紧急。太监王振趁机蛊惑英宗亲自带兵出征。尽管许多大臣反对,英宗仍听从王振的建议,亲自指挥五十万大军出征。然而,英宗不懂军事,完全依赖王振指挥,结果每次战斗都失败,士气低落。最终,明军在土木堡遭遇瓦剌大军,英宗被俘,史称“土木堡之变”。王振因指挥失误,最终被杀。此事件无疑是一个典型的“馊主意”,彻底改变了明朝的命运。
靖康之变时,宋钦宗被金军捕获,其背后的策划者之一,宰相何栗、枢密使孙傅,错误地听信了伪道士郭京的“神兵”之说,导致金军攻破东京(今开封),钦宗被迫和金军和谈,最终被扣押。这个“神兵”之计,根本没有任何实质作用,结果导致了北宋的灭亡。回头看,钦宗对郭京的信任,简直是一个典型的“馊主意”,给国家带来了灾难。
通过这些历史案例不难发现,有些“砖家”的建议有时候真是令人哭笑不得。正如俗话所说,“兼听则明,偏听则暗”,我们有时候真的需要多听听不同的声音,不能盲目听信某些人的荒唐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