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119年,汉武帝拜张骞(今陕西省城固县人)为中郎将,令他携随行300人,每人带两匹马,牛羊以万计,以及丝绸、漆器、玉器和铜器等贵重物品,价值数千巨万,代表大汉第二次出使西域。
张骞这次出使西域,没有遇到匈奴的阻挡,顺利地到达乌孙国。
乌孙国王猎骄靡对汉朝不了解,以为汉朝强不过匈奴,没把汉朝的使者放在眼里,“见张骞如见单于礼”。
张骞当然不干,坚持把自己当成上国使者,要求猎骄靡跪谢赏赐。
张骞强硬地说:“天子致赐,王不拜,则还赐”。你不拜谢,就不要接受赏赐!
猎骄靡不愿退还汉朝的赏赐,只得按照汉朝的礼节,跪拜圣旨,接受了赏赐。
张骞要求猎骄靡返回故土(指敦煌、祁连之间的地区),臣服于汉,以防匈奴,并答应把大汉公主嫁给他,作为结盟的条件。
猎骄靡惧怕得罪匈奴,不敢立刻接受张骞的要求。但看在接受大汉赏赐的份上,愿意支持张骞在西域的活动。
猎骄靡履行承诺,派出翻译和向导随同出使各国。张骞分派副使出使大宛、康居、月氏、大夏(今巴克特里亚)、安息(波斯)、身毒(印度)等国,给予丰厚赏赐,邀请各国使者访问长安,见识汉帝国的地大物博。
公元前115年,张骞返归长安。随同而来的有乌孙使团数十人,以及乌孙送给汉朝的数十匹良马。
乌孙使团来到长安,看到汉帝国远远比匈奴强盛和富有,愿意与大汉缔结盟好。
随后,西域各国使节在张骞所派副使的带领下,陆续来到长安,大多愿意与大汉结好。
张骞返归长安,被封为“大行”(外交部长)。两次出使西域,张骞身心劳累,于公元前114年去世。此后,东西方的商人们沿着张骞探出的道路往来贸易,形成了著名的陆上“丝绸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