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骨文是迄今为止考古学家所发现的中国最早的成熟文字体系,它不仅是我们现代汉字的源头,更是中华文化的根基和精神象征。
甲骨文的发现可以追溯到清朝末期。1899年,著名古文字学家王懿荣在中药材中偶然发现了一些刻有“符号”的骨片,经过详细研究后,他认为这些符号代表了一种古老而失传的文字体系。王老的这一发现,迅速吸引了大量学者的关注,大家纷纷开始对甲骨文展开深入研究。
从1928年秋至1937年夏,著名考古学家董作宾、李济、梁思永等人相继主持了长达十年的考古挖掘工作。考古人员不仅出土了近2.5万片甲骨,还发现了商代后期的宫殿遗址、宗庙遗址以及王陵区,使得安阳的殷墟成为全球瞩目的古文化遗址。这一发现极大推动了甲骨文的系统研究,也为了解商周历史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彻底否定了上世纪初某些学者提出的“信史始于西周”的怀疑论。
根据不完全统计,到目前为止,已发现的甲骨文有超过十五万片,其中单字数量至少有四千五百多个。但遗憾的是,约有近两千个甲骨文字符,至今无法准确辨认。
甲骨文的名称来源于其独特的载体——龟甲和兽骨,尤其是牛肩胛骨。在甲骨文中,龟甲和兽骨的数量远超过已出土的十五万片。这些刻有文字的骨片,背后隐藏着一个有趣的问题:如何满足商周时期对大量龟甲和兽骨的需求?尤其是龟甲,这种材料远比兽骨更为常见且广泛使用。令人惊讶的是,甲骨文记载中提到了南方地区出产的龟甲,这些龟甲的进贡成为当时商周时期的惯例。
现今,考古学家已经通过对龟甲品种的深入分析,得知商王室的龟甲主要来自于淮地(今安徽)和楚地(今江南一带)。虽然南方提供的龟甲占据了主要份额,但其他地方也有相当数量的龟甲通过进贡和征取的方式流入商朝。甲骨文中还记载了来自西方的龟甲进贡事宜,但这些西方龟甲的来源仍是一个谜。
《逸周书》中提到,西方的诸侯有义务进贡龙角和神龟。而在《史记》中,司马迁也记载了庐江郡每年向京城进贡大龟的事宜,这些龟甲用于占卜。这些文献表明,庐江的龟甲在汉代仍然作为卜辞工具,表明商朝以来的龟甲进贡和占卜传统有着深远影响。
目前,考古学家发现的甲骨文龟甲中,最大的一片长达44cm,宽约35cm,堪称巨龟。中国本土龟的体型通常不超过这个尺寸,而在甲骨文遗物中,长度超过30cm的龟甲并不罕见,这表明当时的龟甲可能来源于商朝势力范围之外的龟类品种。
令人意外的是,经过科学鉴定,一些甲骨文龟甲竟然来自于马来闭壳龟,这种龟类主要分布在东南亚的热带地区,特别是泰国和马来西亚。即使在我国广东和广西地区也有少量分布,但现在已经是濒危物种。这一发现令人吃惊,因为商朝的领土并未覆盖长江以南的地区,那么这些来自南方的龟是如何传到中原地区的呢?
有学者认为,商朝商人的贸易活动可能是龟甲从东南亚传入的途径。商朝的商业繁荣,商人们通过贸易往来,可能将这些特种龟类带到中原。进一步的研究揭示,殷墟出土的龟甲并非来自两广,而是来自更远的马来西亚半岛!这项发现得到了考古界的广泛认可。
这一切令人惊讶不已——3000多年前,商朝人竟然拥有如此先进的航海技术,能够与东南亚地区进行如此频繁的商业交往。这也为不少人提供了另一种思考:商朝时期的中国人与美洲之间是否存在某种联系。尽管考古学和古人类学已经证明美洲的印第安人早于商朝就已出现,但这并不排除商周时期中国人有可能通过航海漂洋过海,甚至到达过美洲。越来越多的考古发现,正在让我们对古代中国人的智慧和能力有全新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