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来,风流人物层出不穷,尤其是在文人中更为常见。元朝的著名文学家姚燧,在他晚年时也经历了一段类似的风流故事。当他年届七十多岁时,一次沐浴时,侍女为他服务。在春风的调和中,姚燧抵挡不住诱惑,宠爱了这位年轻的侍女,由此引发了一件趣事。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姚燧是元朝一位极具影响力的文学家,生于1239年的洛阳,后在苏门定居。小时候,姚燧三岁时便失去了父亲,生活的重担落到了他的伯父姚枢肩上,伯父因此将他接到苏门一起生活。可以想象,这一段经历对幼年姚燧的成长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造就了他日后对人世多舛的敏感和细腻的情感。
他早年的求学之路颇为波折,曾拜许衡为师,后进入秦王府担任文学侍从。随着元朝的建立,他在陕西地区担任官职。到了1309年,姚燧顺利升任翰林学士。他在文学方面才华横溢,崇尚“西汉风格”,他的才华令张养浩赞叹不已,称之为才情横溢之士。黄宗羲更是对他的文章叹为观止,认为其作品无论在思想深度还是艺术表现上,均远超明代的文人。
除了文章,姚燧在作曲上同样出色,与卢挚齐名。其中一首较为著名的作品《寄征衣》,流传甚广,歌词中蕴含着深刻的情感:
“欲寄君衣君不还,不寄君衣君又寒。寄与不寄间,妾身实万难。”
这几句诗表达了他内心深处的复杂情感,既是对爱之缺失的无奈,也隐含着对命运的深刻思考。
尽管姚燧才华横溢,元朝对读书人的冷淡使他在仕途上感到无比压抑。随着时间的推移,他发现当时的政治环境暗潮涌动,使他身心俱疲。因此,他常常选择在柳巷这样的烟花之地寻求心灵和身体的慰藉。
对这种消遣,姚燧毫不掩饰,肆意与名妓交往,许多风华绝代的歌姬对他极为敬重,因为姚燧总会为她们挺身而出。某次,他发现了一位貌美而身世可怜的女子,了解到她的不幸经历后,姚燧慷慨解囊,找来丞相为她奔走,最终让她嫁给了合适的人家。这一义举使他在京城中赢得了厚厚的赞誉。
经过多年从政的生涯,姚燧选择了退休,归乡安享晚年。尽管已年过七旬,他的身体依然康健,精神矍铄。退休生活本应宁静舒适,但却因一次意外的风流事迹而变得不同寻常。
那是一个春意盎然的夜晚,府上年轻的侍女为他沐浴。春风的低语和温暖的氛围使姚燧忍不住情难自禁,与这位年仅18、容貌绝美的侍女在一起度过了一个难忘的夜晚。然而,在欢愉过后,侍女却满心忧虑,跪倒在姚燧面前,泪水盈眶地说道:“老爷,您昨夜的风流,对我来说是难以忘怀的美好,但如果我因此怀孕,将会面临难以承受的后果。请您为我留下些许证明,以保我和孩子的安危。”
听到这番话,姚燧心中不禁涌起一阵愧疚。他深知侍女的忧虑是有道理的,于是拿起笔,在她的围肚上写下了一首诗作为证物。这首诗借以抒发他晚年的感慨与对侍女未来的保护:
题围肚诗:
“八十年来遇此春,此春过后更无春。
纵然不得扶持力,也作坟前拜妇人。”
这首诗既是姚燧对自己轻浮情事的思索,也饱含着他对侍女未来可能面临的艰难困境的关心。
不久后,姚燧去世,享年75岁。那位侍女果然怀孕了,但姚府的人对这孩子身份产生了疑问,甚至想要给侍女安上偷人之罪。在这个危急关头,侍女拿出了姚燧所留的诗词作为明证,证明了自己的清白。最终她和孩子得以幸存,过上了安稳幸福的生活,揭示了姚燧情感与责任的复杂交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