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南方八省的游击红军被重新编制成新四军。新四军成立后,迅速集结在皖南,投入到艰苦的抗日斗争中。然而,国民党当局对新四军的发展心生恐惧,频频阻碍其行动,试图破坏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1941年1月,新四军按照之前与国民党商定的路线,准备北上并渡过长江。但国民党政府却背弃承诺,出其不意地包围了新四军,制造了震动国内外的皖南事变。
今天,我们要讲述的是一位在皖南事变中亲身经历过这场历史风波的新四军战士——陈仁洪。陈仁洪,1917年出生于江西铅山。在他年轻时,便加入了家乡的儿童团,主要从事为红军站岗、放哨、传递情报等工作。这段经历让他逐渐认识到,只有红军才是真正为百姓而战的力量,只有共产党才能够真正拯救祖国。在这样的背景下,年仅13岁的陈仁洪于1930年加入了共青团,迈出了投身革命的第一步。
1931年,陈仁洪加入了红军,并迅速担任了铅山县独立营政委和警卫营政委等职务。在担任这些职务期间,他多次组织游击队开展坚壁清野工作,协助群众安全转移,为中央根据地的反“围剿”斗争提供了重要支持。与此同时,陈仁洪在长期的战斗中坚定了自己内心的革命信仰,并于1932年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然而,由于“左倾”错误的影响,1934年10月,中央红军在第五次反“围剿”战斗中遭遇失败。此后,中央红军主力开始了长征,而陈仁洪则选择留守在根据地,继续进行游击战争,以策应主力部队的长征。值得一提的是,在他留守根据地期间,陈仁洪积极团结当地的大刀会,尊重大刀会成员的家属,最终使大刀会成为了红军的有力盟友,为红军的游击战斗提供了支援。
抗日战争爆发后,陈仁洪所在的游击部队根据新的形势调整并改编为新四军。作为新四军的一员,陈仁洪被任命为新四军第三支队第五团第二营营长。在这期间,他带领二营参加了五次繁昌保卫战,对敌人造成了极大的震慑。
1941年,皖南事变爆发。此时,陈仁洪所在的第五团两次执行掩护军部突围的任务。第一次是在1月7日的晚上,陈仁洪率领的二营成为前卫部队,迅速占领了高岭,并在高岭坚守了三天,成功为军部的突围争取到了宝贵的时间。1月10日晚上,第五团再次接到命令,前往东流山阻击敌人,继续为军部的突围提供掩护。就在这次战斗中,陈仁洪不幸中弹受伤。
受伤后的陈仁洪,在得到团领导批准后,在山上隐蔽养伤,直到4月,才与部队一起渡过长江,并与江北的新四军第七师汇合。此后,他担任了第七师十九旅五十六团一营营长、五十七团副团长等职务,率部参与了安徽含山和和县的抗日根据地建设,并成功多次粉碎敌人的“扫荡”,为抗日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
进入解放战争时期,陈仁洪继续活跃在华东战场,担任华东野战军第六纵队十七师副师长、第三野战军第二十四军七十师师长等职务,带领部队参加了华东战场的多个重大战役,歼灭了大量敌军,见证了革命的胜利。
新中国成立后,陈仁洪马不停蹄地投入到了抗美援朝的战斗中,继续为保家卫国而奋斗。1955年,他被授予少将军衔,随后担任了66军副军长、24军军长、政委等职务。1969年,陈仁洪晋升为北京军区副政委,成为副大军区职干部。1977年,他又被调任济南军区副政委,1982年升任济南军区政委,成为正大军区职干部。1990年,陈仁洪因病去世,享年73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