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二十四年,即公元219年,朝中的大臣们共同上表,请求封刘备为汉中王。在这份表奏中,参与的主要大臣一共有十一位,其中包括平西将军都亭侯马超、左将军长史及镇军将军许靖、营司马庞羲、议曹从事中郎军议中郎将射援、军师将军诸葛亮、荡寇将军汉寿亭侯关羽、征虏将军新亭侯张飞、征西将军黄忠、镇远将军赖恭、扬武将军法正,以及兴业将军李严。
有趣的是,除了庞羲和射援外,这十一位为刘备表奏的官员中,几乎全都身负“将军”这样的军职称号。甚至在大家认为是文官、谋士的众多知名人物,比如诸葛亮、许靖和法正,他们所担任的也是将军职务,而非传统的文官职位。那么,为何领衔上表的这十一位大臣大多数都是将军呢?下面我将提出一些个人的见解。
根据历史书籍和考古学的研究,“将军”这一称谓最早出现在春秋时期。起初,这个词的含义是“统帅军队”,可以看作是一种职权的表现而非具体的官职名称。到了战国时期,“将军”的称谓逐渐演变为一种正式的官职名称,但此时它仍旧是临时性的前线指挥职位,而不是一种固定的官职。直至秦朝及西汉初年,这种情况基本没有改变。
随着汉武帝时期建立了“内外朝”体制,并进行长时间对匈奴的战争,大将军领导下的八个将军职务逐渐从临时性的指挥角色转变为固定的常设官职。与此同时,仍然保留了一些临时的前线指挥性质的将军职务。因此,汉朝的将军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八个常设的将军,即正式建立的将军;另一类是战争结束后就会撤销的临时将军。
由于这些临时官职可以随时撤销,因此汉朝在设立杂号将军时的审查相对宽松。到了东汉末年,随着黄巾起义的爆发及各地豪强的崛起,各州的州牧们拥有了设立杂号将军的权力。这是因为其他的官职名义上仍然需要由皇帝和中央政府任命,因此各地的军阀便利用这个权力,为自己的部下授予官职。
正因为如此,在东汉末年,杂号将军的数量迅速增加。刘备虽然以恢复汉室为名,但由于其所需的官职名义必须通过皇帝和朝廷来任命,因此在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的背景下,刘备也无法为自己的部属任官。为此,刘备提升其下属权力和地位的一大方式,就是任命他们为杂号将军。
结果是,即便是刘备手下重要的文臣和谋士,他们的头衔大多也是杂号将军。诸葛亮被称为军事将军,法正称扬武将军,许靖则是领镇军将军。综上所述,参与表奏刘备为汉中王的十一位中,绝大部分自然都是以将军身份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