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史中的北洋时期,常被视为国家最为动荡、弱势的时期。那个时候,各地的军阀彼此争权夺利,人民百姓处于困顿与混乱的境地,国家的政治体系几乎瓦解,社会动荡不安。这段时期,中国的处境可以说是摇摇欲坠,任人宰割。尤其是对邻国日本而言,若在这时对中国发动侵略,恐怕中国真的无法应对。
回顾历史,1931年9月18日,随着日本策动“九一八事变”,吞并了东三省,而此时的蒋介石经过北伐,已经基本完成了对中国的名义整合。到了1937年,随着卢沟桥事变的爆发,日本正式发动全面侵华,而此时国共两党已开始了第二次合作。让人疑惑的是,早期便有侵华意图的日本,为何没在中国最弱的北洋时期发动侵略呢?这一问题可以从三个方面来分析,首先从大局势出发……
一、天下大势所趋
在北洋时期,几大军阀背后都有强大列强的支持。例如奉系军阀的背后是日本,直系军阀则得到英美等国的支持。军阀之间的斗争,虽然时常激烈,但背后列强的力量维持着微妙的平衡,只要这一平衡没有被打破,各国也不得不遵守这一规则。因此,即便是局势动荡,列强们也不会轻易允许某个军阀彻底击败对方,破坏这种脆弱的平衡。
这种现象可以类比当今叙利亚的战争。叙利亚政府军背后有俄国和伊朗的支持,而反对派则得到美国与西方国家的援助,甚至土耳其也在其中起到重要作用。各方力量的博弈,使得叙利亚的局势变得复杂且混乱。类似地,在中国北洋时期,各方势力也在暗中制衡。尤其是当奉系军阀与直系军阀开战时,背后列强的干预便显示出其重要性。例如,当奉系在战局中处于不利时,日本派遣军人穿上奉系军装进行干预,这显示了日本的行动已受到英美的制约,无法肆意扩展其影响力。
再看袁世凯时期,也是类似的局面。虽然袁世凯力图通过“二十一条”与列强达成协议,但随着他称帝失败,这些条约的效力几乎为零。日本虽期望通过与袁世凯合作来获取更多利益,但在袁世凯下台后,新的民国政府对于之前的协议毫不关心,导致日本的计划泡汤。尤其在段祺瑞担任北洋政府主席期间,日本曾向其借款1.45亿元,以便于其军事行动,但由于段祺瑞的失败,这笔借款也变成了一纸空文。日本即使动用资金,也无法确保其支持的军阀能够长期执政,这使得它的计划变得极为脆弱。
二、日俄战争的影响
日俄战争发生在清朝尚存时,当时日本为了战胜沙俄,向英美借款8200万英镑,折合日元约8亿,而日本的年财政收入仅为2.5亿日元。日本之所以敢于冒险,就是寄希望于战胜沙俄后能够从中获利50亿日元。然而,战争结束后,尽管俄国战败,沙皇却拒绝赔款,使得日本陷入极度困境。为了偿还巨额债务,日本不得不签订《朴茨茅斯和约》,但这一协议未能为日本带来预期的回报。
此外,战争后的日本国内爆发了“日比谷烧打事件”,民众对政府的不满情绪达到顶峰。为了安抚民心,日本政府开始提出“东北(满洲)关乎生存空间”的论调,强调此地的重要性。然而,回顾甲午战争,若清朝当时能够顽强反抗,或许局面会完全不同。日本此时深感经济压力,内外交困,使得其在短期内无法对中国发动侵略。
三、辛亥革命的震动
辛亥革命对日本的震动也不可忽视。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建立了亚洲第一个共和国,这一历史事件震撼了日本的统治阶层。特别是,日本担心国内的民众会效仿中国,发动类似的革命运动,推翻现有的君主制。因此,在大正时期(1912-1928),日本政府加强了对军人(武士阶层)的压制,推动了文官政治。为了避免辛亥革命引发的社会动荡,日本国内进行了自我调整,甚至开始进行政治改革,以缓解社会矛盾。
这种内外交困的局面使得日本无法在北洋时期对中国发动侵略。尽管日本对中国抱有侵略野心,但其国内的动荡与外部的压力使得其无法在最弱的中国北洋时期采取实际行动。最终,直到1928年皇姑屯事件发生后,日本才开始进行军事化改革,逐步准备发动对华侵略。
综上所述,日本在北洋时期未能及时侵华,正是由于多方面的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既有列强的制约,也有自身的经济困境和社会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