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谭震林当官后,被当面指责:动不动就叫我们想办法,还不如蒋介石
迪丽瓦拉
2025-09-07 19:33:05
0

当领导干部,除了常常批评别人,也要有接受别人批评的心理准备。有一次,某人直接批评谭震林说:“你还不如蒋介石!”谭震林不仅没有生气,反而鼓励对方继续说下去……

在一个人的一生中,批评是无法避免的。从小时候父母的教诲,到青少年时期老师和同学的批评,再到成年后的工作中,可能会面对上司、同事或下属的指责。这就像我们每个人都不可避免地会犯错误一样,接受批评也是人生的一部分。

批评的形式多种多样,有的如细雨般温柔,有的如狂风暴雨般猛烈,也有的可能连痛感都没有。当然,还有一些批评,尽管内容尖锐,却让人听后感到暖心……

面对批评不可避免,关键在于如何看待批评的态度。对于不同形式的批评,每个人的反应各异。有的人激烈反应,有的人听后依旧我行我素,有的人则虚心接受并自我反省,也有的人则推卸责任,甚至掩饰错误。

正如有些人所说,最能反映一个人品格的,便是他如何面对批评。谭震林对批评有自己的独到见解。他曾说:“对于上级的批评,要敢于承担;对于下级的批评,要耐心倾听,要做下级的‘出气筒’。”这不仅是谭震林的经验,也是他在领导岗位上积累的智慧。这两句话说起来容易,但做到可不简单。让我们看看谭震林如何应对这一挑战。

昌维战役开始后,政治机关为了配合作战,起草了《昌维战役政治工作指示》和一份旨在瓦解敌军的电报。这份电报本是为了加速敌人投降,然而其措辞却存在问题。

这份电报提出对敌方人员采取“既往不咎”的宽大政策,表示“立功可获奖”等。然而,在电报发出的同时,兵团政治部将该内容印成传单,广泛传播。消息通过广播迅速传播开来,最终传到了中央。第二天,中央发来一封批评电报,严厉指出:这种对罪大恶极分子的宽容做法,违反了我党的政策,是一种欺骗行为。

兵团政治部接到批评电报后,气氛立刻变得紧张。这样的中央批评在华野东线兵团几乎是前所未见的。此时,大家纷纷开始考虑追究责任的问题。毕竟,在战争年代,任何一个指令或错误的决定都可能导致巨大损失,责任关系到许多人的生死。因此,责任和权力是紧密相连的。消息一传出,兵团的干部们心情沉重,私下里议论纷纷,大家普遍认为,这次的处分必然会很严厉,或许会对相关人员做出党内处分。起草电报的同志们更是忧心忡忡,难以安睡。

兵团政治部主任谢有法深知责任重大,立即收回传单并停止了敌方广播,试图挽回局面。同时,他也准备向中央进行检讨。因为受到中央的批评,这件事在兵团内引起了广泛关注,甚至开会时也会提到。那天,兵团各部门的领导都在场,大家静默了一阵后,终于提到这份电报。

谢有法坦言:“这份电文是我们政治部起草的,我们没有考虑到会造成欺骗性的后果,我们犯了错误,需要向中央做检讨。”

此时,谭震林站了起来,摆了摆手,说道:“你们不必检讨了。电报是我签发的,我应该亲自向中央作检讨,不用由你们政治部负责。”

谭震林此时是华野的副政委兼东线兵团的政治委员,他的话语平静却沉重。

一些人认为:“这不应该是谭政委来写检讨,应该是责任人负责。”

谭震林淡然地回应:“是我签发的电报,那就是我的责任。”

很少有人知道,谭震林已经提前给中央写好了检讨,电报早已被递交到了中央领导的案头。他在检讨中没有一句责怪政治部的话,更没有推卸责任。对于他而言,这样的批评和责任承担显得轻松自然,反而让他的下属对他敬佩不已。谢有法等人深感谭震林的风度,曾在往后回忆中提到,谭震林的行为让他们肃然起敬。

这件事在东线兵团中传颂了许久,直到谭震林去世后,谢有法还时常提起这段往事。许多人都认为,这正是谭震林的领导艺术——对上级批评的态度和对下级批评的包容,展现了他高超的领导智慧。

谭震林的领导艺术不仅仅体现在面对上级批评时的态度,还体现在他如何听取下级的批评。

淮海决战期间,谭震林提出召开一次兵团前委扩大会议,进行总结和反思。“过去有什么经验教训,提出有什么问题的意见,我们都应该留下,不应带走。”谭震林这样说道。

或许他没有想到,这样的会议成了许多人表达意见的时刻。兵团卫生部长李蓝炎提出了许多不满,他列举了兵团自南下以来,频繁转移给卫生工作带来的困难。他大声说道:“你们领导总说有问题找卫生部,可我们能解决多少问题?接下来,我们还要继续打大仗,问题谁来解决?我把话说清楚,出了问题,你们领导负责!”

李蓝炎的言辞逐渐变得尖锐,言语中充满了愤懑。与会人员忍不住开始小声议论,有人感叹:“老李的牢骚有点过头了。”

然而,谭震林依旧耐心倾听,默默记下每一个字。直到会议休息,李蓝炎才停下来说话。事后,有人去找李蓝炎提醒他不应如此指责领导。李蓝炎笑着回应:“这些日子太累了,难得有机会可以痛痛快快说出来,不说更憋得慌。”

谭震林并没有因此而生气,反而用心去理解李蓝炎的难处。“李蓝炎有他的困难和问题,他尽量解决,不麻烦我们领导。虽然他气话连连,但也能理解他。领导也是人,有时要让下级说出来,这样大家心里才会舒服。”

就这样,领导并没有因为接受下级的批评而丢面子,反而树立了更高的威信。这正是谭震林领导艺术的另一面。

同样,在另一场合中,一位老同志直接向谭震林提出了个人意见,批评他说:“你接待人时,态度不够得体。”这话一出口,顿时让会议室的气氛紧张起来。大家原本以为这位同志的批评是针对谭震林的工作问题,结果却是对他待人接物的方式提出了不满。

面对如此直接的批评,谭震林微笑着表示:“你说吧。”此时,批评者继续说道:“大家知道,我曾在国民党做过秘密工作。我见过蒋介石,见面时,他站起来敬礼,而谭政委却没有任何反应,我觉得你还不如蒋介石!”

这番话犹如一石激起千层浪,许多人不禁觉得过于尖刻。但谭震林依然平静地聆听,甚至没有想要辩解。对比这位同志曾经与蒋介石的接触和谭震林之间的差距,或许这位同志只是因为长时间处在不同的环境中,才产生了这样强烈的感受。

事后,谭震林与这位同志依旧保持良好关系,并没有因此产生任何不愉快。正如许多人所说:“这才是谭政委作为领导的风度!”

通过这一系列的经历,可以看出,谭震林不仅是一个有深远眼光的领导者,更是一个懂得如何面对批评,如何平衡下属的情绪,最终赢得大家尊重的领导者。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2... 2007年3月26日,在辽宁省沈阳市的张家大帅府前,一名陌生男子出现在了门口。他自称名叫张闾实,声称...
原创 5... 1953年,毛主席收到了一份关于废除中医的报告,看到报告后他愤怒异常,立即指示相关部门,决不能执行废...
后世大多批评刘禅,功成名就的刘... 全文共2538字 | 阅读需6分钟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这是明代杨慎写的词《临江仙》,...
原创 司... 作为三国时期最为强大的政治势力之一,曹魏始终不乏精英人才,尤其是曹操作为集团的首脑,能够准确了解每一...
魏存成:新中国成立以来高句丽考... 作为历史上的一个称谓,高句丽既是一个民族的名称,又是一个政权的名称,其间还曾被作为中原政权所设置的地...
原创 没... 关于中国在14年抗日战争中的胜利,外界常常有一种说法,即“没有苏联和美国的参战,仅凭中国自己,无法击...
原创 6... 1948年,晋冀鲁豫野战军第六纵队在河南叶县的临时指挥部里举行了一场重要的会议,议题是关于部队高级参...
原创 朝... 在阅读本文之前,真诚地邀请您点击“关注”,这不仅方便您参与讨论与分享,还能让您感受到更独特的参与感,...
原创 他... 1954年,南京军事学院正式设立战役系,专门招生对象为军以上职务的将领。在这52位学员中,最低职务为...
原创 抓... 在2020年中国的记者会上,一名日本记者提出了一个充满质疑的问题。他指出一位日本公民在2019年回国...
原创 原... 1979年,徐向前元帅收到了来自原北京军区司令员郑维山的来信,信中提到他生活上的困难,并请求得到解决...
原创 他... 初露锋芒的战场岁月 杨文瑔在黄埔军校的学习和表现堪称优秀,尤其在理论课和实战演练中,他总是表现得十分...
原创 萧... 红六军团出身的萧克将军在评价夏曦时曾表示:“革命者犯错误,的确会对革命事业产生负面影响,但评价一个人...
原创 张... 在新中国的开国将领中,许多是在抗战时期积极参与革命的,他们在后来的战斗中迅速成长起来,最终成为了军队...
原创 蜀... 一、蜀汉的灭亡之谜 蜀汉究竟是如何灭亡的?通过《三国演义》,我们无法直接得出结论。尽管在诸葛亮的时...
顺承郡王:清初八铁帽子王之一,... 你知道吗?在中国历史上,曾有十二顶象征着至高无上权力和荣耀的“铁帽子王”头衔,在清朝这二百年的风风雨...
原创 清... 1979年,几位美国人带着所谓的债券,闯入美国大院,声称代表几百人正式起诉中国,要求归还自清朝以来所...
原创 蒋... 在1942年,25岁的蒋纬国独自一人踏上了前往西安的列车。没曾料到,在火车即将发车时,车厢内突然上来...
美国的未来将是另一个阿阿根廷 昨天和合作伙伴交流关于产品出海的事,自然就要做些国际形势的分析,我相信不会特别长的时间,美国还是会解...
清朝一位穷苦船员,因闹肚子下船... 这篇文章里的内容都是根据可靠的资料写的,文章最后也注明了资料的出处和截图,大家可以看一看。 【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