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越读《三国演义》越惶恐
有些人说,越是读《三国演义》,越会发现其中许多让人无法理解的地方。比如,诸葛亮明明能用七星灯延续生命,为什么在刘备死时,他却没有使用这一方法呢?又如,黄承彦虽然是诸葛亮的岳父,在陆逊追击刘备、被困在诸葛亮布下的八卦阵时,他为何选择放走了陆逊……
这确实是个值得深思的问题。作为三国迷的我,虽然有时不禁埋怨罗贯中“有点不地道”,总是随便开坑却又不管填补,但更多的还是想去深挖这些情节背后的深意。譬如,诸葛亮为何不将七星灯给刘备?这并不是因为他心胸狭隘,而是因为刘备已经是皇帝了——他是天子,怎能用凡人的方法来对待?再者,刘备作为刘邦的后代,历史上刘邦临终时曾大喊“我命由我不由天”。这是刘家传下来的传统,诸葛亮怎么能违背呢?
至于黄承彦,事实上他之所以放走陆逊,也是诸葛亮刻意安排的。毕竟,刘备临终后,蜀汉与孙吴的联盟仍然至关重要,而为了这一目标,他们需要继续抗曹。仅仅让陆逊受些教训,委派黄承彦出面,便是为了最大化地保住双方关系。
说到这里,别笑,越是看似离奇古怪的问题,越能引发人去思考。而且我也有了一个新的发现,古人常说“英雄出少年”这话一点不假。就在不久前,我家的一位小学生听说我爱看《三国演义》后,忽然问我:华容道上,关羽为何要放走曹操呢?他只放曹操一人,把其他曹操手下捉拿交给诸葛亮,岂不是两全其美?结果,我顿时被雷击了一下——是啊,原来真有这种办法。别说关羽了,恐怕大多数人也没想到这一点。然而,一个小学生却敏锐地察觉到了这个问题,这让我感到一阵惶恐。果然,越读《三国演义》越是让人感到复杂和深不可测。
这让我有两个感慨:第一,成年人的思维框架常常局限了我们的判断,越是年长的人,越容易陷入固定的思维中,而孩子则更加天马行空、敢于提出令人惊叹的想法。第二,虽然孩子的直觉令人称赞,但将理性和现实引入后,才会发现关羽若只放曹操一人,这一“完美方案”在成人的复杂局面中根本行不通。
二、华容道为何会发生?
《三国演义》中关羽私放曹操的华容道,发生的根本原因,除了赤壁之战的关键作用外,还涉及到蜀汉内部的权力博弈以及人物性格的复杂交织。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分析。
首先,蜀汉内部关系的变化是促成华容道事件的重要因素。自从刘备请出诸葛亮之后,实际上等于是给关羽“挤掉”了原本属于他的“二把手”位置。关羽与张飞对此非常不满,于是两人合力与诸葛亮较量,最终决定以华容道这一“决胜局”来一较高下。虽然诸葛亮用激将法逼关羽写下军令状,但刘备深知这一举措可能带来的后果,于是曾有所担忧,而诸葛亮则用天象预言来暗示:曹操命不该绝。因此,诸葛亮的这一举动,其实是在为蜀汉内部的权力平衡做调整,而这种调整是不可避免的,并非诸葛亮对关羽的轻薄。
第二,关羽的个性与经历也是华容道事件发生的原因之一。关羽虽然曾为曹操效力,但他的心中始终对曹操怀有一种无法抹去的“恩情”。同时,关羽的性格非常刚烈、傲慢,且十分重情重义,因此当曹操在华容道上出现时,关羽内心的负担就开始加重。曹操巧妙地利用了这一点,诱使关羽在情感上做出“放走曹操”的选择。
最后,曹操的狡猾心机也是导致事件发生的关键。最初,曹操并没有想表现得低声下气,而是要求与关羽决一死战。然而,曹操的手下全都因疲惫不堪而无法继续战斗,于是曹操不得不亲自出面,并用“信义”来感动关羽。曹操通过六将的死来引起关羽的内疚,让关羽感到如果只斩颜良而不斩曹操,自己就无法释怀。因此,最终关羽放走了曹操。
这三方面因素缺一不可,若没有诸葛亮对蜀汉内部的调整,华容道事件也许不会发生;如果关羽的性格不同,他可能不会轻易放过曹操;如果曹操不是那么善于心计,他也无法利用关羽的内疚之情。
三、两种变化,依旧无解
第一种变化:关羽若只放曹操一人,曹操会如何反应?如果关羽提出“只放曹操一人”,有人认为曹操会放任不管吗?当然不可能。曹操一定会反过来羞辱关羽,暗指关羽有情义,可曹操也有“生死与共”的决心。此时关羽若放走曹操,反而会陷入更加尴尬的境地。而若关羽拒绝放走曹操,反而会白白受到羞辱,最终两者皆不得善终。
第二种变化:即便关羽真的放走了曹操,并且捉拿了曹操的手下,诸葛亮依然会以军令状为依据,追究关羽的责任。无论关羽做得多么英勇,最终结果都无法改变。即便他捆着王母娘娘来交差,诸葛亮依然会以“捉拿曹操”为前提,要求关羽承担后果。最终,关羽将不得不面对诸葛亮的问责,而刘备也将站出来为关羽求情,事情最终走向预定的结果。
总的来说,尽管孩童的天马行空为我们打开了新的思路,但在成年人复杂的“江湖”中,关羽的选择最终依旧无法改变历史的轨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