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7年,朱元璋命令徐达、常遇春领兵25万向北进军中原,首次开创了中国历史上由南至北统一的先例。500多年后,蒋介石效仿明太祖的北伐,取得了不小的成功。从1926年7月蒋介石宣誓北伐,到1928年12月张学良通电东北易帜的短短18个月内,蒋介石便名义上实现了全国统一。与朱元璋历时16年才完成北伐相比,蒋介石的北伐显然更为迅速,堪称一项不世之功。如果蒋介石的生命在那时结束,他无疑会被铭刻于史册,但不幸的是,蒋介石不仅活得相当长,还亲手摧毁了自己曾经取得的辉煌。
有人评价蒋介石为政治高手,却认为他在军事上不堪一击,这种评价其实未免过于片面。虽然在许多方面他展现了缺乏军事指挥才能的一面,但至少在最初担任军队指挥官时,他的表现也颇为亮眼。1925年,陈炯明的军队反攻广州,蒋介石临危受命,作为东征军总指挥,带领3000名黄埔军校的学生兵在惠州与陈军激战。蒋介石指挥得当,迅速分兵三路发动攻击,不到半个月便攻占惠州,毙伤俘敌3000余人,迫使陈炯明的部队败走。
这一场战役大大提升了蒋介石的声望,战后,蒋介石迅速坐稳了国民党党政军的最高领导地位。在廖仲恺被刺杀,汪精卫出走后,蒋介石成功排除对手,一举宣布北伐,完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二次由南向北的统一。那时,蒋介石年仅41岁。
在北伐过程中,蒋介石一步步稳扎稳打。全国有无数军阀势力,蒋介石为了确保这些势力为己所用,不断发出联合信合的信号,先后拉拢各方,孤立了吴佩孚、孙传芳等强敌,集中力量逐个击破。蒋介石首先与冯玉祥建立联系,再通过四川、贵州的地方军阀牵制云南和湖北的力量,自己则从广西北上,与唐生智密谋进攻长沙,最终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蒋介石的策略在北伐战争中展现了巨大的成效,仅用了18个月便成功实现了全国统一,并因而一跃成为全国知名的风云人物。然而,北伐之后,蒋介石却面临了长达几十年的挫败。
1930年,蒋介石与新兴军阀发生“中原大战”。面对阎锡山、冯玉祥、李宗仁联合进攻,蒋介石凭借手中60万大军的优势,成功击溃敌军,取得了胜利。尽管这场战役蒋介石表现尚可,但与北伐战争的辉煌相比,其战绩未免逊色。而这也成为了蒋介石接下来20多年里为数不多的胜利之一。
日本全面侵华后,蒋介石寄希望于国际调停,始终执行“不抵抗”政策,这一决策最终导致了淞沪战场的惨败,数十万国军无力抗敌。而这仅仅是一个开始。在接下来的几个月里,日军加速侵华,四个省会、146座城市相继沦陷,6000万国民遭遇日军蹂躏,蒋介石未能有效应对这一切。
蒋介石的精力也未完全集中在外敌身上,他对红军进行了多次围剿,兵力一次比一次强大,最初只有十万,后来达三四十万。尽管如此,蒋介石在与红军的对抗中始终未能取胜。抗日战争胜利后,蒋介石开始筹划解放战争,虽然他手握420万雄兵,并获得了美国的军事援助,但他对于胜利的信心最终被大大削弱。
在辽沈战役中,蒋介石坚持要求卫立煌回援锦州,导致廖耀湘兵团全军覆没,47万国军葬送战场。尽管蒋介石没有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但在随后的淮海战役中,他又要求解救黄维兵团,并让“猪将军”刘峙指挥,结果粟裕将军抓住机会歼灭敌军55万。两场战役导致蒋介石损失了百万大军,战前的优势荡然无存。
随着三大战役和南线战事的结束,解放军通过三年的战斗,迫使蒋介石寻找退路。当时蒋介石有三条撤退路线:一是依托西南地形与解放军长期对抗;二是固守琼州海峡,发展海南为大本营;三是撤退到宝岛,与解放军隔海对峙。蒋介石最倾向第三个方案,因为海南地理位置优越且易守难攻。此外,蒋介石还准备了最坏的方案,如果这三条撤退路线都行不通,他将退至菲律宾,继续抵抗。
1949年,为了准备退路,蒋介石派遣陈诚作为先遣队前往宝岛。蒋介石交代陈诚的任务是稳定局势,并着手建设,为大部队的到来做准备。最终,蒋介石与儿子蒋经国于12月10日从成都凤凰山机场飞往台湾。
1945至1953年间,约有60万国军士兵以及大批军械和家属一同撤至台湾,尽管这一数目相比蒋介石原本的420万大军差距巨大,但仍相当可观。对于这些撤退的军队,我们可以发现,红军长征时仅剩千余人,但最终凭借坚持不懈的精神,取得了胜利。那么问题来了,既然蒋介石手中还有数十万兵力,为何他最终选择逃走,而不是继续战斗?
实际上,蒋介石在多次失败后,已经彻底丧失了信心,军心涣散,士气低迷,国军的指挥体系已经陷入混乱。更糟糕的是,蒋介石本人的战略眼光受到了误导,他在战场上的指挥能力也暴露出严重缺陷,逐渐认清了战争的失败即将到来。
蒋介石的问题根本在于他并不懂得如何有效地指挥军队。他虽然能够通过政治手段收买军阀,并将他们纳入自己的阵营,但在实际的指挥上,却经常因个人喜好和疑虑而使得军队的指挥系统陷入混乱。像薛岳这样的优秀将领,尽管在抗日战场上屡立战功,但蒋介石始终对他心存不满,常常压制他的意见。蒋介石的这种做法,导致了许多优秀的军事人才未能充分发挥,国军的战斗力逐渐下降,最终成为一支失去士气和战斗力的军队。
蒋介石的失败还在于他逐渐脱离了民众的支持。即使他知道“得民心者得天下”的道理,但由于长期的政治权谋,他未能真正获得广大民众的信任与支持。蒋介石更倾向于依赖资本家和外国势力来支撑自己的政权,忽视了人民的力量。正因如此,蒋介石的“宏图霸业”最终只能是一个美丽的梦,注定无法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