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暑期创作大赛中,蒋介石常常感到骄傲的是他所培养的黄埔军校学员大多数忠诚于他,成为他得力的助手和支持者。然而,黄埔系内部并非完全统一,内部的矛盾和斗争一直存在,甚至曾因争夺权力而爆发激烈冲突。蒋介石深知,越是有人与他斗,越能提升他的权威和地位。
在黄埔系内,陈诚与何应钦是两位“党国重臣”,两人之间的矛盾最为尖锐,并且这场斗争已经持续了二十多年。陈诚的崛起源于他在11师和18军的突出表现。由于“十一”竖写像“土”字,“十八”竖写像“木”字,因此陈诚的派系被戏称为“土木系”,该系的骨干成员包括罗卓英、周至柔、林蔚、郭忏、黄维、方天、胡琏、罗广文等人,薛岳和孙连仲则被视为“准土木系”的一员。
何应钦曾担任黄埔军校的军事总教官、教导团第1团团长、第1军军长以及教育长,是仅次于蒋介石的黄埔系第二号人物。然而,由于蒋介石对他心存疑虑,何应钦不敢公然结党营私,他的支持者主要是刘峙、顾祝同、蒋鼎文、钱大钧等四位重要将领,以及关麟征、杜聿明、汤恩伯、胡宗南等一批实力派人物。
早在1925年,陈炯明在广州起义时,陈诚与何应钦的矛盾就已经埋下了伏笔。1925年1月,陈炯明分三路进攻广州,遭到东征联军的击败。3月初,陈炯明再次调集大军,准备与黄埔军校决一死战。3月11日,棉湖之战爆发,这场战斗对双方都至关重要,决定着战局的走向,因此黄埔军校的所有主要将领都亲自参战,蒋介石也亲自指挥。
战斗进入第二天,何应钦的第1团与陈炯明的主力交战,伤亡惨重,阵地随时可能被突破。在这关键时刻,陈诚作为炮兵连长,不顾危险亲自拉响山炮,连续三发炮弹命中敌人,敌军因此大败,放弃阵地。蒋介石欣喜若狂,拍着陈诚的肩膀夸奖:“好,好,辞修真是了不起,三炮定乾坤!”然而,何应钦心中不满,认为自己冒着枪林弹雨与敌作战,却最后让陈诚抢走了功劳,自此心生不满。
1927年,龙潭战役进一步加深了陈诚与何应钦之间的矛盾。这场战斗发生在蒋介石下野期间,孙传芳的数万大军强行渡江,威胁南京。为了保卫首都,陈诚虽高烧不退,却坚持指挥前线作战,最终成功击溃孙传芳的进攻。然而,掌握军权的何应钦不仅没有嘉奖陈诚,反而以种种理由免去了他的师长职务。陈诚只得回到上海闲居,从此对何应钦心怀怨恨。
1928年蒋介石复职后,陈诚急忙赶回南京向蒋诉苦,并举报了何应钦的所作所为。蒋介石也对何应钦在关键时刻附和白崇禧迫使他下野心怀不满,认为他不可信任,于是决定通过陈诚来牵制何应钦。蒋介石刚回南京,便立即撤销了何应钦的第1路军总指挥职务,任命他为总司令部参谋长,并通过传话警告何应钦:“告诉他,不要打错主意。上次白崇禧逼我,如果他说一句话,我何至于下台?他要知道,没有我蒋中正,决不会有何应钦!”蒋介石随即指示陈诚收编何应钦的特务团和警卫队,并让他担任总司令部警卫司令兼炮兵集团指挥,陈诚所掌控的力量远远超过一个军。
1923年春,蒋介石复职后组织第二次北伐,留下何应钦留守南京主持军政。何应钦借此机会报复陈诚,整顿第1集团军,并以陈诚资历尚浅为由,任命他为第11师副师长。陈诚对此心有不甘,拒绝到任,愤然返回上海。当蒋介石得知此事后,立即派人将陈诚召回,向他解释让曹万顺担任第11师师长是为了招降纳叛,陈诚可以借此机会培养骨干,扩大自己的影响力。陈诚听后终于转怒为喜,返回浦口任职,并开始逐步调整人事,任命黄埔军校的亲信担任重要职位,排挤何应钦的亲信。
此后,陈诚的地位越来越稳固。1932年,他与谭祥结婚,因谭祥与宋美龄关系亲密,陈诚也因此得到蒋介石更多的关注。陈诚不再将何应钦放在眼里,双方的矛盾愈发明显。
1933年,国民党发动第五次“围剿”红军时,陈诚的第32师和59师被红军截击,损失惨重,何应钦和熊式辉趁机攻击陈诚,称他在蒋介石面前夸下海口,却未能兑现承诺。陈诚的第11师也在战斗中被歼灭,何应钦和熊式辉的攻击愈加猛烈,他们甚至向蒋介石及其他高层发电,要求加派兵力。蒋介石愤怒之下,批评陈诚无能,甚至一度考虑撤销他的所有职务。但在陈诚妻子谭祥的求情下,蒋介石安慰了陈诚,决定继续支持他,并迅速为第11师和18军提供新的兵员和装备。最终,陈诚的地位稳固,并逐渐取代何应钦成为蒋介石的副手,最终接过了何应钦的军政部长职务。两位“党国重臣”共事二十多年,然而他们的不断斗争,最终也导致了国民党政权的衰败。
参考资料:《蒋介石麾下八大金刚》(中国文史出版社)、《陈诚传》(团结出版社)、《黄埔军校将帅沉浮录》(中国社会出版社)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