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汉者,当涂高
公元197年,袁术不顾手下的反对,毅然决定称帝。他给自己冠上帝王之位的理由也非常震撼。实际上,这个决定背后有一段历史渊源。早在汉武帝时期,就流传着一句著名的谶言:“代汉者,当涂高也。”这句话在今天看来可能是无稽之谈,但在两汉魏晋时期,却被看作是“天命”的象征。
在王莽末年、刘秀重新建立东汉之前,公孙述曾在西川自立为帝,当时刘秀急得连忙写信给他,义正言辞地指出:“图谶言‘公孙’,即宣帝也。代汉者当涂高,君岂高之身邪?”(出自《后汉书》)翻译过来就是:代汉者当涂高这句话,指的不是你公孙述,而是我们刘家的汉宣帝,你搞错了,别自作聪明。
历史的结果大家都知道了,刘秀成功建立东汉,公孙述成了历史的笑谈。但历史的有趣之处在于,一旦天下局势发生变化,曾经荒诞的事物也有可能卷土重来,甚至穿上新装,重新出现在舞台上。
这句被遗忘的“代汉者,当涂高”,被袁术重新拾起,摇一摇,放出豪言:“吾字公路,正应其谶!”于是,他便将这句话套在自己头上,作为他称帝的合法性依据。然而,袁术显然忽视了一个重要现实——在群雄逐鹿的时代,称帝这种改变天下格局的大事,不仅需要雄厚的实力支撑,连空口说白话、喊喊口号的事儿,都必须有足够的力量做后盾。
曹操掌握了汉献帝后,摆脱了袁绍的阴影,便开始发号施令,宣称自己才是当今英雄,其他人不过是草包。然而,曹操当初还是袁绍的小弟时,可从未如此狂妄过。其间的转变和深藏的智慧,也让人不得不佩服。你可以说这叫韬光养晦,是为了日后能厚积薄发。
因此,袁术一旦称帝,曹操便立刻跳了出来,捧起汉献帝,发出了“惩恶扬善令”。而孙策、吕布等人也迅速与袁术划清界限。为什么呢?因为袁术做的事情与他自身的实力不匹配,跟着他混,自己的命运也许会更惨。最终,袁术因为过于急功近利,成为了所有人攻击的靶子。
了解了袁术败亡的根本原因,我们可以暂时脱离三国的背景,回到现代世界。
二、俄乌冲突一年之后
回到今天,最为人们关注的无疑是俄乌冲突。虽然冲突已经持续了一年多,依旧没有和平的迹象。至于谁对谁错,这个问题暂时不谈,因为“对错”本身也许在这种局势下并不那么重要——就像“代汉者当涂高”,虽然被袁术误用,但也并未彻底消失,反而被后来的曹丕继续发扬光大。在这种复杂的局面中,谁能单纯地用“对”与“错”来划分清楚?或许不可能。
俄乌冲突看似没有结束的希望,但不少人或许已隐隐感到,这场冲突似乎已经来到了一个关键点。首先,一位超级重量级的人物突然访问了基辅,强调:“我会继续支持你们,这五亿美元先拿着。”紧接着,泽连斯基再次发言,这一次的内容与之前有了很大的不同。他明确表示:“乌克兰是在替美国和北约而战!”这句话让人不禁产生疑问:泽连斯基怎么会用自己的国家和人民去替别人作战呢?
当然,这里面肯定有深意。就像“代汉者当涂高”那样,仅仅抓住表面意思往往会让人更加困惑。泽连斯基后续又提到了:“美国人将不得不把子女送上战场。”这句言辞引发了美国民众的强烈反应,也让局势更加扑朔迷离。显然,泽连斯基背后的潜台词是:如果乌克兰已经为美国和北约付出了那么多,那么美国和北约也该出手了,不要让我们乌克兰一国承担所有的压力。
这时,再结合泽连斯基的另一句话:“中美都参与,我才会出席和谈!”显得尤为奇怪。为什么一直由俄罗斯、乌克兰和北约三方角力的局面,突然要加入中国?难道是因为中国在俄乌冲突一周年时提出了和平方案?这场变动让人不禁联想到三国时期袁术的言辞,是否也有一些类似的外交策略在其中?
三、袁术败亡前说了些啥?
公元199年,袁术因错误地引用“代汉者当涂高”而自称帝,最终遭遇全面失败。看着四面楚歌,他决定投奔袁绍这个同父异母的兄弟。为了顺利度过难关,袁术给袁绍写了一封信,承认自己的错误,并表达愿意将“皇帝”之位转让给袁绍。信中提到:“曹操虽然有意扶持汉献帝,但他哪里能接过汉室的天命呢?袁绍大哥,务必相信‘代汉者当涂高’,你应当称帝!”
袁术信中的潜台词是:我袁术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袁氏的未来,愿意牺牲自己来为家族争取一线生机。曹操是当下最大的障碍,必须去除。袁术心中坚信,通过向袁绍提供帮助,他能把自己的矛盾转嫁到曹操和袁绍之间,自己则可以在幕后安稳地观望局势发展。
然而,历史并未按袁术的意愿发展。最终,袁术遭到曹操的拦截,惨败而归。临终时,他渴望一杯蜜水,但他手下的士兵却告知他:“蜜水没有了,只有血水,要不要?”袁术听后大喊:“我袁术至此!”然后死去。
回到今天,我们看到泽连斯基提出的要求,或许在某种程度上也带有袁术当年“借力打力”的心态。政治斗争中,如何巧妙地转移矛盾、拉拢盟友,似乎早已成为一种无声的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