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代是猛将辈出的历史舞台,尤其是在《三国演义》的渲染下,那些英雄人物的形象变得几乎无敌,令人敬仰。例如,关羽在三国正史中是公认的第一猛将,被誉为“万人敌”,但在《三国演义》中,他却被其他猛将如吕布、赵云、典韦等超越,甚至没能跻身三甲,令人生疑:为何关羽的威名未能得到应有的体现?
其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三国演义》中塑造的关羽对黄忠的鄙视,称“大丈夫终不跟老卒为伍”。这句话让关羽显得高傲、目中无人,不太顾及团队的合作与情谊,但问题在于,这种看似鄙视的言论,是否真如表面那般?从笔者的角度来看,关羽的言辞更像是出于对黄忠的忌惮,而非单纯的轻视。毕竟,猛将的功勋有四大类,而关羽只完成了其中两项,而黄忠则完成了三项!这显然给关羽带来了很大的心理压力。那么,究竟这四大功勋分别是什么呢?我们可以通过其他三国猛将的对比来一探究竟。
一、陷阵
“陷阵”这一词本身就暗示了极高的危险性,通常指的是突入敌阵,进行正面攻击。这类猛将往往是先锋部队,死亡率极高,几乎是“一去不回头”的任务,因此成为了衡量猛将的重要标准。三国正史中,有不少陷阵猛将,其中最为著名的当属吕布手下的高顺,他曾统领的“陷阵营”令吕布的战力大增。例如,在小沛之战中,高顺直接击溃了关羽和张飞,迫使刘备败走,甚至连妻子都被高顺俘获。这一战在三国正史中几乎没有对比,足见其威猛。
除了高顺,关羽、张辽、黄忠、曹仁也有过陷阵的英勇表现,关羽的白马斩颜良便是在敌阵中完成的壮举;张辽则在白狼山斩蹋顿,展现了超凡的战斗技巧;黄忠的定军山斩夏侯渊,亦可视为陷阵之举,充分证明其勇猛;曹仁也有过在东吴战役中的陷阵经历。然而,与高顺不同,关羽等人的“陷阵”更像是“偷袭”,所以不能与高顺的专业度相提并论。因此,在“陷阵”这项功勋中,高顺被公认是最强的猛将。
二、先登
“先登”指的是在攻城战中,率先登上敌人城头的猛将,象征着最先发起进攻的勇气与决心。这一功勋体现了对敌方防线的突破,是极为重要的战功。举个例子,开国上将陈明仁因在1925年的东征中“先登”惠州城一战成名,战后得到了蒋介石的高度认可,甚至在1949年,周恩来总理还对他表示敬意。
在三国时期,最具代表性的“先登猛将”有两位:一是曹操的五子良将之一乐进,他在多次战斗中都表现出了先登的卓越才能,屡次获得封侯的荣耀;二是蜀汉的黄忠,他在征战中多次率先登城,表现出色,最终因先登功勋获得了将军的职务。关羽、张飞、马超等三国大将虽然声名显赫,但他们并没有“先登”的功绩。因为他们的角色通常是大军统帅,不可能亲自参与这种危险的前线任务。黄忠和乐进,则由于身为新军中将,必须凭借卓越的表现赢得尊重,因此他们的先登功绩尤为显赫。
三、斩将
提到“三国猛将”,很多人会立刻想到斩将的英雄事迹。关羽的白马坡斩颜良、张辽的白狼山斩蹋顿、黄忠的定军山斩夏侯渊,无一不让后人赞叹。每一次斩将,都是英雄气概的象征,显示了这些猛将过人的勇气与超凡的战技。黄忠斩杀夏侯渊,成为了“汉中之战”胜负的决定性因素,足见他的实力与影响力。
尽管乐进也有斩将的事迹,比如在乌巢劫粮时斩杀了淳于琼,但他的“斩将”成色显然逊色于关羽、张辽与黄忠的壮烈表现。因此,三国的“斩将第一猛将”常常被认为是黄忠,尤其是他那一斩定江山的壮举,几乎改变了整个战局。
四、夺旗
“夺旗”这一功勋,是指在战斗中通过冲杀敌阵,最终成功夺回旗帜,意味着对敌方精神的巨大打击,显示了极高的战斗力与团队协作。在《三国演义》中,赵云的长坂坡之战中,便表现了他出色的夺旗能力,他孤身闯入敌营,斩将夺旗,最终救回刘备的儿子,成为传奇英雄。尽管夺旗在三国正史中并未被过多强调,但在文学作品中,它无疑是赵云最为辉煌的战功之一。
五、谁是三国第一猛将?
通过对这些猛将“四大功勋”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黄忠在完成三项功勋上超越了关羽,尤其是“先登”这一项,令他在历史中更具竞争力。因此,黄忠理应被视为三国第一猛将,而关羽则排在第二位,张辽则紧随其后。而被大多数人认为是“三国第一猛男”的张飞,虽然威风凛凛,但因无任何功勋而无法进入前三。
当然,“猛将”与“名将”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如果论名将,张飞无疑会名列前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