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19日,在巴黎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1970 年《关于禁止和防止非法进出口文化财产和非法转让其所有权的公约》第八届缔约国大会上,中国首次当选大会主席国。
这一消息犹如一颗重磅炸弹,在国际社会激起层层波澜,尤其让近年来深陷 “乱申遗” 争议的韩国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压力。
当中国正式接过主席国的接力棒,一场围绕全球文化遗产保护规则的重塑之战,已悄然拉开帷幕。
信息来源:《中国基金报》
一、邻居家的“文化生意经”,你学得会吗?
说起我们的邻居韩国,在文化遗产申报这事儿上,那可真是“创意”无限,自从2005年“江陵端午祭”申遗成功,在中国民间掀起轩然大波后,韩国似乎就爱上了这种“弯道超车”的感觉。
传统节日、家常便饭、手工技艺,但凡能跟文化沾点边的,都可能成为他们眼中的“香饽饽”。
去年,韩国有人声称中国朝鲜族的石锅拌饭是“文化侵犯”,随即将其“全州拌饭技术”申报为非物质文化遗产。
今年更甚,一家韩国食品公司竟然在美国申请了饺子的外观专利,似乎意图将饺子这道家常菜据为己有。
粗略估计,近二十年来,中韩两国在文化归属问题上已发生不下三十次争端,仅去年一年,双方就有五项申遗项目产生冲突,可谓是十分热闹。
韩国的“申遗大法”可不止是直接递交申请那么简单,有些操作,那叫一个“脑洞大开”。
比如,他们能把中国战国时期的铜镜用3D打印复制出来,再人为“做旧”,整出所谓的“千年锈迹”,摇身一变就成了“本土文物”。
说到“活态传承”,更是有一套,政府掏钱办速成培训班,包装一批“传承人”,再花大价钱请法国专业团队拍精美宣传片,把“社区参与”的氛围渲染得足足的。
评审团一看,感动得不行,于是,源自中国的文化元素,就这么一步步被“韩化”了。
最典型的例子,莫过于把我们河姆渡遗址发现的七千年历史的榫卯技术,改头换面成了“大木匠与木结构建筑艺术”,还真就申遗成功了。
更让人哭笑不得的是,他们的申遗宣传片里,竟然出现了跟中国山西应县木塔斗拱结构相似度超过七成的画面,这操作,真是让人大开眼界。
信息来源:《北晚在线》
二、文化被“再创作”,咱的损失有多大?
申遗成功,带来的可是实打实的经济效益。
据说,韩国相关产业因此年均增长了23个百分点,就拿安东河回村来说,那里的儒学书院申遗成功后,游客从一年十万人次暴增到八十万人次,真金白银哗哗地流。
为了提高成功率,韩国政府也是下了血本,甚至不惜重金请奥斯卡获奖团队来拍申遗片。
当年“阿里郎”申遗,宣传片里巧妙地穿插了朝鲜战争时期离散家属的镜头,主打一个“民族伤痛”,这感情牌打得,评审团能不被打动吗?
还不止这些,韩国还特别会“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比如联合柬埔寨、菲律宾、越南等国,一起给拔河项目申遗,人多力量大,胜算自然就高了。
这种模糊历史、挪用文化元素的做法,对中国来说,可不只是“有点不爽”那么简单。
这直接挑战了我们对自家文化的认知和主权感,想想看,我们的年轻人,耳濡目染的都是这些“再创作”的文化,久而久之,会不会对自己的根源文化产生困惑和疏离?
更深一层说,这也实实在在地削弱了中国在国际文化舞台上的话语权和影响力,自家宝贝被人“合法”地贴上别家标签,咱这文化大国的面子往哪儿搁?
信息来源:《南方日报》
三、新官上任三把火,先从规矩立起来
现在,中国当上了《关于禁止和防止非法进出口文化财产和非法转让其所有权的公约》缔约国大会的主席国,这可不是个虚名头。
理论上说,我们手里多了几张牌,可以好好琢磨琢磨怎么出。
头一条,就是得抓住制定规则的权力,给那些文化挪用的行为上上“紧箍咒”。
当了主席国,就有机会主导议程,推动国际社会把文化遗产保护的规矩定得更细、更严。
比如说,咱可以提议,以后申遗,必须把“文化财产的历史渊源证明”作为核心审查标准,申报国得拿出板上钉钉的历史证据,证明这东西确实是你家的,源头清清楚楚,没争议。
这招儿要是能成,那些想靠模糊文化起源、混淆视听来浑水摸鱼的,就没那么容易得逞了。
像韩国之前好几次,把自家的燃灯节、泡菜制作,甚至榫卯工艺,都跟中国传统文化元素扯上关系。
如果规矩严了,申报项目必须有清晰无疑的历史归属证明,那这些“擦边球”就很难打了。
不仅如此,中国还可以推动建立一个联动机制,把“文化财产返还”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挂上钩。
那些存在归属争议的申遗项目,是不是可以先启动个跨国调查程序,把来龙去脉弄清楚再说?
四、技术亮剑,保卫咱的文化DNA
光有规矩还不够,还得有硬核手段,中国作为主席国,正好可以借这个平台,大力推广数字技术在文化遗产保护上的应用。
你想想,区块链存证技术,那可是防篡改的好东西,还有文物溯源数据库,一件文物的“前世今生”都能查得明明白白,这些技术用好了,文化遗产的跨国追索和认证能力就能大大增强。
举个例子,韩国把跟咱中国自贡彩灯技艺相关的庆祝活动改名叫“燃灯节”去申遗。
咱就可以用技术手段,清清楚楚地展示它跟中国唐代灯会这些历史节俗的直接联系,把数字化证据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一摆,看谁还敢硬拗?这种有图有真相的硬杠,比光动嘴皮子管用多了。
近年来,韩国那边又搞出个“K-共享文化”的概念,听着挺美好,但细品品,是不是有点想通过模糊文化边界来扩大自己影响力的意思?
对此,中国当主席国,就有责任推动《公约》,进一步明确“文化共享”和“文化挪用”到底有啥区别。
说白了,文化共享可以,但必须尊重历史真实,还得得到原属国的明确同意,想打着“共享”的旗号行“挪用”之实,门儿都没有!
五、文明的火种,不只为自家点亮
说到底,文化遗产这东西,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它不属于哪个国家或民族可以独占的“私房钱”。
但也正因为如此,它更不容许被谁随随便便就“贴牌改造”或者“冒名认领”了,中国这次当上主席国,当然有为自己悠久灿烂的文化争取应有尊重和话语权的考量,这无可厚非。
从更宏观的层面看,中国也在为全球文化遗产的保护贡献一份力量,试图为这个领域建立一个更公正、更合理的秩序。
咱可以借助主席国的身份和平台,把中国在文物保护和文化传承上积累的那些成熟经验、成功案例好好向世界展示展示。
这不仅能增强广大发展中国家对“中国方案”的理解和信任,也能让他们更有底气去保护自家的宝贝。
这种示范效应一旦形成,一方面能间接削弱某些国家在争议性申遗项目上的所谓“道德合法性”,你做得不正,大家心里都有杆秤。
另一方面,也能激发各国保护自身文化遗产的自觉性和信心,毕竟,谁家的孩子谁不疼呢?
老祖宗留下的文明印记,不是谁嗓门大、谁会包装就能抢走的。
未来,那些靠着“抢注商标”、“修改简历”的手段来窃取他人文明成果的做法,理应受到更严格的审视和制约。
在这个全球化的时代,大家更应该手拉手,一起尊重文化遗产的历史真实性和多样性,共同守护好这份属于全人类的文明瑰宝,这不仅仅是为了回望历史,更是为了照亮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