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旧军阀时期的部队中,有两位非常杰出的士兵,他们曾在战场上英勇无畏,所向披靡,最终都成为了共和国的开国将领。巧合的是,这两位将军都有一个共同的绰号——猛张飞。
其中一位是彭德怀,湖南湘潭人。在他年轻时,名叫彭得华。1916年,年仅17岁的彭德怀加入了湘军,这支军队属于民国时期的地方军阀军队。刚开始时,彭德怀只是一个二等兵,他取了一个名号叫“石穿”,寓意滴水穿石。他在战斗中表现异常勇敢,可以说是所向披靡,身手灵活,能够吃苦耐劳,因此深受上级的喜爱。不到两年的时间,他就从二等兵晋升为一等兵。
一等兵是军队中最优秀的士兵,之后有机会晋升为副班长。到了1920年,彭德怀已经参加了多次战斗,凭借突出表现,升任副班长,后来又成为了班长。排长受伤后,彭德怀代理排长职务,并很快被正式任命为排长。
到了1928年,彭德怀已经升任团长,并在平江发动了起义,为革命事业建立了自己的队伍。经过20多年的战斗,彭德怀成为新中国的首任国防部长,并被封为共和国的第二位元帅。由于他在战场上的英勇表现和对革命事业的坚定信念,彭德怀获得了“猛张飞”的绰号,连毛主席都曾这样称呼他。庐山会议上,康生曾指责彭德怀,说他标榜自己为猛张飞式的勇士,直率坦诚,但却缺乏谋略,甚至将他视作野心家。然而,这种指控显然是对彭德怀的污蔑。事实上,彭德怀的智勇双全,正是他能够领导百万志愿军击败美帝的原因。
另一位“猛张飞”是许世友,河南新县人。大家都知道,许世友年少时曾在嵩山少林寺学习武艺,学成之后,他心中充满了正义感和愤怒,不忍看见世间的不公,于是他做出了一个极端的决定——打死了一个恶人。为了避祸,许世友来到了洛阳,投身军队,加入了吴佩孚所招募的童子军。那时,他年仅16岁。许世友为什么选择加入军阀的部队呢?他虽有一身武艺,却没有机会施展,同时又陷入了人命官司,选择参军也是迫不得已的决定。
在军营里,许世友如鱼得水,他武艺高强,迅速成为焦点,尤其是在操练单杠时,他能单臂完成大回环,这令其他士兵惊叹不已。如此出众的士兵自然备受青睐,仅仅三个月,他就被提升为一等兵,比彭德怀还要迅速。不久之后,吴佩孚对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迅速提拔他为副连长。
许世友也经历了20多年的战斗洗礼,最终成为了开国上将。他性格豪爽,敢于直言,尤其是在工作中从不畏惧得罪人。一次,毛主席召开会议,要求大家提出意见,但由于没人敢站出来发言,许世友毫不犹豫地表达了大家的共同心声。毛主席听后笑道:“我看你不用化妆,活像猛张飞。”从此,许世友也得到了“猛张飞”的绰号,这个称号意味着他心直口快、敢于冒险,像个愣头青。许世友坦然接受了这个绰号,甚至有一段时间,关于他将成为总参谋长的传言四起。许世友听后毫不在意,直言不讳:“让我当总参谋长,我宁愿跳长江!我是丈八蛇矛的角色,怎么能去当总参谋长?”他自比张飞的兵器——丈八蛇矛,表示自己虽然勇猛,但并不适合担任这种复杂的职位。
那么,猛张飞究竟意味着什么呢?首先是勇猛,其次是有些粗犷,甚至可能带有“有勇无谋”的意味。说到勇猛,彭德怀和许世友二人都堪称不凡。而如果论粗犷,这个标签就不完全适用,因为这两位将军不仅有勇有谋,而且各自的军事才能非同凡响。彭德怀不仅勇猛,而且谋略过人,他的智勇结合使得他能够在庐山会议上遭受错误批判后仍旧坚定信念,继续为国家服务。而许世友则是典型的粗中有细,憨中带智,正因如此,他能够在长达25年的军区司令员职位上稳如磐石,不容小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