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4年10月,在第五次反“围剿”战役失败后,中央红军的主力部队开始了漫长的长征。长征初期,红军深受“左倾”错误的严重影响,付出了巨大的代价,直至遵义会议的召开才扭转了局势。经过这次会议的调整,红军成功脱离了国民党的包围圈,开始了新的胜利征程。
遵义会议不仅纠正了当时“左倾”错误的严重影响,更重要的是,毛主席重新接管了红军的指挥工作。可以说,遵义会议在那个危急存亡的历史时刻,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也挽救了我国的革命事业,这一决策性的会议成为党和红军历史上一个至关重要的转折点。
今天,我们要讲述的这位人物便是遵义会议的亲历者之一——刘少文。刘少文出生于1905年,河南省信阳县人。他的少年时代是在开封二中度过的。在求学期间,他积极投身于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并于1925年加入了共青团,同年,刘少文便转为正式党员。
加入中国共产党后,刘少文表现得非常积极,很快便得到了组织的重用,送往苏联莫斯科进修,并进入了中山大学学习。1927年2月,刘少文跟随苏联的代表返回国内,前往武汉参加了“五大”会议,并在会上担任了翻译工作。次年,刘少文被派往上海,成为中央工作的一员,担任中央翻译科科长,主要负责与苏联方面的联络与翻译工作。
1934年2月,刘少文被调派到中央苏区,担任苏区中央局秘书。到达中央苏区后,他参与了第五次反“围剿”战役。由于“左倾”错误的影响,反“围剿”失败。此时,刘少文也随中央红军主力部队踏上了长征之路。
1935年1月,党在遵义召开了历史性的遵义会议。作为苏区中央局的秘书,刘少文列席了这次会议,并在会议期间负责做记录和秘书工作。他圆满地完成了组织交代的任务,亲眼见证了这次具有历史意义的决策。
遵义会议后,刘少文继续随军参加长征。到了6月,红一方面军与红四方面军成功会师。此后,刘少文被编入左路军。很快,张国焘的分裂行为导致红军内部出现了裂痕,刘少文被迫随左路军南下川康一带。在这段艰难的时期,张国焘多次试图拉拢刘少文,但都被他毫不犹豫地拒绝了。与此同时,刘少文巧妙地与张国焘的分裂行为展开了坚决斗争。
红二方面军与红四方面军会师后,刘少文被调入红二方面军,担任红二方面军政治部宣传部部长。在这一岗位上,他依然坚守团结红军的工作,与张国焘展开有理、有节的斗争,为红军三大主力的胜利会师做出了积极贡献。
西安事变后,刘少文被调往白区工作。在随后的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时期,他长期活跃于城市,特别是在情报、统战和交通工作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为中国革命的胜利贡献了力量。1949年,上海解放后,刘少文担任了华东纺织工业部部长及华东纺织管理局局长等职务,积极投身于上海的经济恢复与建设。
1952年,刘少文被调回部队,担任军委第二部部长。在这一职务上,他在情报工作、干部队伍建设、组织机构和规章制度的健全等方面做出了大量工作,推动了军队的正规化建设。1955年,刘少文在大授衔时被授予中将军衔,成为开国中将之一。
此后,刘少文一直致力于我国的国防现代化建设与军队外交工作,并做出了突出贡献。然而,1966年,十年浩劫开始,他也遭受了严重的打击,身心都受到极大迫害。尽管如此,刘少文始终保持着一个共产党员的崇高气节,与造反派展开了坚决的斗争。粉碎“四人帮”后,刘少文恢复了自己的名誉,晚年他还担任了总参谋部顾问等职务,直到1987年因病去世,享年82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