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众多起义国军名将中,有三位最为人所熟知,他们分别是傅作义、陈明仁和曾泽生。即使是那些平时不太关心历史的人,提起这三位名字也大多会有所了解。傅作义的起义,常常与北平和平解放联系在一起;陈明仁的名字则与他带领百万大军出关的“101”指挥能力紧密相关,有些人甚至认为他在四平之战中展现出的军事才能,超越了“101”的战功。而提到曾泽生,很多人首先想到的便是抗美援朝战争中的汉江阻击战。
在1955年军衔评定时,这三位名将的待遇也各不相同。傅作义因为当时已成为水利部长,未参与军界事务,因此没有被评衔。然而,也有另一种说法,认为他不能被评为上将,因为这个军衔对于他的身份来说过于低级,而若授予元帅或大将则又显得不太合适,因此,最终决定不授衔。陈明仁则被评为上将,这个决定几乎没有争议,因为他在四平之战中的卓越表现无可忽视,给四野带来了不小的损失。而曾泽生则被评为中将,尽管他在抗美援朝中的表现令人称赞,许多人认为他本应得到更高的军衔。
但是否留意过,抗美援朝爆发时,除了曾泽生,还有一位起义的国军名将也参与了,那就是董其武,他与陈明仁一样,在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那么,问题来了:同为起义名将,为什么曾泽生在抗美援朝中的杰出表现并未获得上将军衔,而陈明仁与董其武却都被评为上将呢?这个问题需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首先,影响力和资历的不同。傅作义之所以声名显赫,是因为他具备极高的影响力。作为国民党上将,他不仅在军衔上属于高级将领,还曾掌控华北的实权,是一位非常重要的政治和军事人物。与他相比,陈明仁的影响力也不容小觑。作为黄埔一期的毕业生,他在北伐时期便展现了卓越的军事才能,特别是在惠州之战中,他是第一个攻上城头的指挥官,蒋介石曾亲自命令全体官兵举枪向他致敬。即使在他起义后,蒋介石也曾称他为黄埔一期的“旗帜”。然而,由于陈明仁与蒋介石的性格不合,且屡次顶撞蒋介石,导致他未能在解放战争中得到更高的任命,因此他仍然是军长一职,虽然打赢了四平之战,却依旧未得到应有的重用。至于董其武,他是傅作义的得力干将,几乎参加了傅作义部队的所有战役,且在傅作义起义后,他也立刻响应并参与了起义,因此他在1955年授衔时获得上将军衔也合情合理。
其次,职位的不同也导致了授衔的差异。曾泽生起义时,仍然是军长的职位,而董其武和陈明仁起义时分别是省政府主席兼保安司令和兵团司令,职位的差距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授衔的评定。职务较高的董其武和陈明仁在起义前担任的是司令级别的职务,而曾泽生则仅是军长级别,因此其职务上的差距也反映在了军衔上。
第三,起义贡献的差异。董其武和陈明仁的起义,分别涉及到整个绥远地区和长沙的完整起义,这种大规模的起义自然带来了更大的影响和贡献。而曾泽生的起义虽然影响了长春战役的进程,但并未导致长春的全面起义。因此,虽然他们都参与了起义,但起义的贡献程度却有所不同,这也是导致授衔差异的原因之一。
总的来说,陈明仁和董其武能够被授予上将军衔,而曾泽生则是中将,并不是简单地因为某一时期或某一事件,而是综合考虑了影响力、职位、贡献等多个因素。在这些军将中,大家的表现和贡献都各有千秋,各自的历史地位和军衔也因此而有所不同。
值得一提的是,董其武得知自己被授予上将军衔后,曾写信表示自己已非常感激党和毛主席,认为自己在起义前只是中将军衔,能够保留原职原衔就已心满意足。毛主席的答复则是:“董其武是著名的起义将领,凭借他的功劳、贡献与资历,理应授予上将军衔,谁也不能对此提出异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