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年4月,八路军第一二九师副师长徐向前带领一二九师与一一五师的部分部队进驻河北省南部,准备在河北平原展开持久的游击战斗,以抗击日本侵略者的铁蹄。
对徐向前和他的部下来说,如何在这片广阔的平原上展开战斗,成为亟待解决的重大难题。过去,八路军通过利用山区的地理优势,成功策划并实施了多次以少胜多的经典战例。然而,长久以来,他们从未在平原上与敌人展开过长时间的对峙战斗。如今面对这片辽阔的土地和特殊的战况,如何与日军作战显得尤为艰巨,任务的挑战性不言而喻。
当部队到达南宫时,徐向前便召集众将领共同商讨如何应对这种新环境下的战斗。会议刚开始,一位将领便直截了当地提出问题:“副师长,冀南这地方,连一座山丘都没有。这里无法藏身,无法依托,敌人的坦克和汽车又追得上我们,想要进行长期的游击战,恐怕太难了!”
这正是当时困扰大家的难题。河北大部分地区除了西部和北部的山地外,其余全是开阔的平原,广袤无垠,敌人的机械化兵种和骑兵在这里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而游击队在这样的地形上,既难以依山设伏,也难以有效机动,因此作战的困难可想而知。
众人纷纷表示赞同,列出了许多平原作战的现实困难。徐向前听后并没有急于反驳,而是静静地把烟斗放下,沉声说道:“确实,平原上进行游击战争面临的困难不少,但这些只是眼前的挑战,并不意味着就不能在平原上展开游击战。我们不能因为困难就放弃,否定了在广阔的华北平原上持久作战的可能性。”
他停顿了一下,眼神坚定,语气更加有力:“我始终相信,事物是死的,而人是活的。只要战略战术得当,平原不但可以进行游击战,而且能够持久地进行下去,最终获得胜利!”
一名干部在此时举手问道:“副师长,大家心里都有必胜的信心,但现在我们具体应该怎么做呢?”
徐向前点点头,回应道:“你这个问题提得很好,”接着,他话锋一转,语气一变,带有些许惊人的语调:“虽然在平原地区作战没有山可以依托,但我们可以在‘山’字上做文章!”
在场的将领们纷纷愣住,显然有些困惑,开始窃窃私语:“没有山,怎么做‘山’字上的文章呢?”
徐向前微微一笑,双手叉在腰间,手势有力,声音逐渐高昂:“我所说的‘山’,并非是地理意义上的山,而是要将人民作为我们坚实的‘山’!我们要依靠河北人民,打造成我们最大的支持力量!”
他继续解释:“河北是一个人口密集的地区,如果我们能够将平原上的人民组织起来,激发他们的抗日热情,把他们转化为广大的游击队员,那么我们就能够在这片平原上打造出一座没有敌人能够撼动的‘人山’!这座‘山’比任何地理上的山都要坚固!”
众将领豁然开朗,现场气氛顿时变得热烈,大家纷纷称赞副师长提出的新思路,认为这是抗战局面的转折点。
徐向前进一步阐述道,这种“人山”战略的提出并非空想,而是有坚实的现实基础。他深知,河北的抗日力量来自人民,正是人民为游击战争提供了强大支持。因此,他提出要因地制宜,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开展游击战,推动全体人民共同投入到抗战大潮中,形成真正的抗战力量。
最后,徐向前引用了周恩来同志的名言来加以佐证:“周恩来同志曾经说过,‘军队与游击队是鱼,人民是水。’这句比喻非常恰当。人民的力量是最强大的,只有这股巨大的力量,才能战胜任何敌人。要在平原展开游击战争,我们必须将广大人民群众培养成一座座‘人山’!”
话音未落,会议室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人山”战略通过紧密结合抗日军队与人民群众,打破了传统的战术局限,使得抗日战争不仅成为了军事对抗,更是人民的战争。正是在这一战略的引领下,徐向前和部队成功地将平原地区的游击战斗变成了优势,给日本侵略者造成了极大的困扰。
这是徐向前作为军事家和政治家的深远眼光与卓越胆略。正是通过这一“人山”战略,河北平原这片被认为是“死地”的土地,焕发了新的生机。
在徐向前的领导下,这支部队借助人民的力量,创造了许多平原游击战争的宝贵经验,书写了一篇篇英勇抗战的英雄篇章,为抗日战争最终胜利作出了卓越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