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绪十五年,慈禧太后钦定了她的亲侄女静芬,决定将其嫁给光绪皇帝。慈禧此举的本意在于希望能找到一个忠实且听话的人,以便于她监视和控制光绪的举动。这位被选中的静芬,正是出自叶赫那拉氏,她后来还成为了隆裕太后。
在1908年10月21日,慈禧因病去世,享年六十多岁。她临终前留下遗旨,明确指出未来的军国政务应由摄政王载沣裁定,并规定在遇到重大事件时,务必获得皇太后的指示才能实施。这些安排显示了她对权力传承的深思,而与姑姑慈禧不同,隆裕太后性格谦和,处事低调,不擅长迎合他人,也没有过多的权力野心。在朝堂之上,她亲密的支持者并不多。然而,为了保护幼帝溥仪的皇位,她意识到必须对摄政王载沣进行制衡,因此决定提拔慈禧最器重的庆亲王奕劻。
1911年的辛亥革命如同惊涛骇浪般席卷而来。在慈禧去世仅三年的时间里,年仅五岁的溥仪面临着国家动荡的局势。各地纷纷响应孙中山的号召,城市接连失守,清政府在风雨飘摇之间,举步维艰。在深思熟虑之后,隆裕太后最终还是决定启用当时处于闲散状态的袁世凯。
值得一提的是,慈禧早年曾秘密下令要除掉袁世凯,但在众多官员的保护下,袁得以逃过一劫。不久之后,袁世凯便被任命为总理大臣。然而,掌握权力后的袁世凯并没有按照隆裕太后的期望,尽力为清中心服务,相反,他开始进行一系列政治清洗,逐步剔除异己,使隆裕太后在朝中的权威日渐衰退,最终成为一位光杆司令,而袁世凯则迅速崛起为清朝的实际统治者。
即使袁世凯已成为实权派,他仍觉得不满足,开始策划迫使宣统皇帝溥仪退位。1912年的一天,袁世凯整装待发,走进了宫中,意在与隆裕太后商讨皇帝退位的相关事务。这时的溥仪仅六岁,正值懵懂无知的年纪。在袁世凯的强势逼迫下,清朝的官员们心知肚明,皇帝的唯一选择似乎就是退位,然而此事的重要性让他们心中畏惧,谁也不愿意为此而承担责任。就在这个关键时刻,隆裕太后挺身而出,简单回答:“只要天下平安就好。”
1912年2月12日,隆裕太后接过退位诏书,情不自禁地哭泣:“我对不起祖宗啊……”这成了清朝最后一次的朝会。根据当时的《申报》报道,袁世凯在养心殿亲自将清帝逊位的诏书呈递给隆裕太后,令她在未读完诏书时便泪流满面。
几个月后,隆裕太后迎来了自己的寿诞。往年王公大臣们都会为她庆祝寿辰,但这次面对袁世凯时,她忍不住哽咽地问:“我跪你,还是你跪我?”此时的她,满怀对一个亡国的痛心与悲凉,无法逃避对自己命运的无奈。
不久之后,隆裕太后便在长春宫因抑郁症而去世,享年仅46岁。她的一生充满了风波与无常,最终化为历史的尘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