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4年2月8日,毛主席在繁忙的日程中,特别抽出时间向山东省文联发出了一份电文。这份电文所讨论的不是关乎国家命运的重要军政事务,而是一个看似小巧的知识问题。毛主席在电文中明确表示:“你们的解释是不恰当的。”
事情源起于1942年,当时延安召开了一次历史意义重大的文艺座谈会。毛主席一向非常重视根据地的文艺事业,亲自参与并发表了讲话,留下了一份影响深远的文稿。在这次讲话中,毛主席特别引用了鲁迅的一首诗,以表达对文学和思想的深刻理解。
毛主席非常敬佩鲁迅,称赞他为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者。不仅如此,他对鲁迅的作品情有独钟,时常借用鲁迅的诗句来丰富自己的论述。这次,他引用的是鲁迅的著名诗句:“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毛主席详细解释称,这里的“千夫”指的是敌人,表明我们绝不向任何凶猛的敌人屈服,而“孺子”则是指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我们必须全心全意为他们服务,直至奉献一生。
毛主席强调这一诗句应成为我们的座右铭。他所作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广为流传,各个根据地都在积极学习和讨论,鲁迅的这句话在讲话结尾处显得格外引人注目,进一步激发了大家的关注与思考。
山东省文联在学习了毛主席的讲话后,不仅对其深邃的见解表示钦佩,也提出了一个小小的疑问。他们仔细查阅了中国古代典籍,发现《汉书·王嘉传》中有云:“千人所指,无病而死。”在这段经典中,“千夫”被解释为群体,而受到众人指责的人才是真正的敌人。虽然这种理解在某种程度上没有违背毛主席的讲话精神,但对此的解释却与毛主席的意图恰恰相悖,因为毛主席认为“千夫”指的是敌人。
对此,山东省文联虽然秉持谨慎态度,不敢草率下结论,但面对困惑,他们决定向中央总学委发电报,请求毛主席给予“电示为盼”的指引。如今我们所理解的“千夫所指”,常常解释为遭到大众指责,或是犯了众怒,确实也可以视作是指代大众的普遍情绪。毛主席会如何回应呢?山东省文联的电报发送至延安中央总学委,毛主席顺势为总学委撰写了回复电文。
在电文中,毛主席强调,鲁迅虽然借用了“千夫指”这个古代词汇的表面含义,但其内涵却已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因此你们的解释不能成立。也就是说,虽然古典文献中“千夫”指的是公众,但在鲁迅的诗句中,这个词被赋予了新的内涵,最终的解释应为敌人。
“横眉冷对”和“俯首甘为”是对仗而又意义相对的,千夫和孺子同样都是指代名词,彼此表现出完全的对立。孺子代表的是人民大众,那么千夫便是指凶恶的敌人。伟大的领袖毛主席博览群书,紧跟时事,深知“千夫”的古典含义,但在鲁迅的诗中,它代表的新含义需被认知和理解。学习文化知识不能拘泥于古老的概念,山东省文联所持的理解显然显得片面和不当。
或许有人会对此感到疑惑:毛主席日理万机,每天都要处理如此繁重的事务,为什么还会专门针对这样一个小知识点,亲自撰写电文?看似有些小题大做,实则不然。革命不仅关乎解放劳苦大众,更包括传播知识和解惑,教育也是革命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毛主席不仅是伟大的政治家,更是无私奉献的伟大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