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人的诗句启示
“中华儿女多奇志,不爱红装爱武装”,这句诗体现了女性不拘小节、英勇自强的气质,“武装”这一形象,毫无疑问地展现了女子的英姿飒爽。这让我们不禁联想到三国时期的关羽。无论走进哪座祠堂,关羽的塑像常常赫然可见,各地对这位英雄的塑造因地制宜、别具一格,但红脸、绿帽、绿衣战袍的形象却出乎意料地一致,让人一眼便认出,这就是关公。
作为三国时期的英勇大将,关羽既有“不怕千军万马”的胆略,又有“不求闻达于诸侯”的忠义,然而他为何要被赋予绿袍绿冠的形象呢?提到“绿袍”,许多人或许没有太多的感触,但提起“绿帽子”,这个颜色似乎总与时尚无缘,作为一种常见的普通颜色,它是如何在传统社会中演变成“耻辱的象征”的呢?
绿色帽子的历史
实际上,“绿帽子”这一象征,最早源自唐朝。据传,唐代有一名县令制定了一条严苛的法律,作为对犯罪者的惩罚与警示,所有有罪之人都必须佩戴绿色的帽子,罪行越重,佩戴的时间也越长。这一规定逐渐被延续到元朝,并在那个时期,社会对“绿帽子”的歧视逐步加深。尤其在《元典章》中,朱元璋还指出,如果一个人家里有人做娼妓,全家都要遭受牵连,家中男子需佩戴绿色头巾,不仅如此,他们走路时也只能走偏僻小道。
随着时间的推移,绿色帽子成了众多人避之不及的禁忌,那么,关羽之所以被赋予绿帽的形象,是不是也与他遭遇了妻子感情上的背叛有关呢?
关羽的绿帽传说
关于关羽佩戴绿帽的原因,有很多种说法,其中流传最广的有两个,其中之一带有些许幽默成分。根据某种说法,关羽出身贫寒,生活困窘。由于无法维持生计,他曾去偷邻居的枣子拿去卖。为了避免被识破,他常穿绿色的衣服和帽子,带着竹竿在树上偷枣。久而久之,绿色衣服和帽子成了他常穿的装束。虽然这个传说听起来有趣,但其中的真实性已难考证。
另外一种说法则更为常见,且更具戏剧性。桃园三结义后,关羽始终忠诚于刘备。然而,刘备失势后,两人分开,关羽不得不投靠曹操。在曹营中,关羽一边为曹操出谋划策,一边寻找刘备。某天,曹操要与关羽讨论攻打吕布的策略时,关羽透露自己对秦宜禄的妻子情有独钟,希望战争结束后能娶她为妻。曹操答应了关羽的请求,但此事引起了曹操对杜氏的兴趣,甚至吕布也得知了此事,主动找秦宜禄商议将其妻子休掉。最后,杜氏被带到曹操面前,曹操发现她的美貌超出了想象,便打破承诺,抢走了杜氏。
关羽得知这一消息后,愤怒至极,性格直率的他立刻找到曹操讨个公道。曹操似乎早料到关羽会前来,只是留下了冷淡的一句话:“妻子如衣服,男人如手足。”关羽虽愤怒,但最终不得不接受这一事实。
关羽的身份与服饰
关羽是否真如传言所说,是因感情背叛而佩戴绿帽的呢?其实并非如此。众所周知,关羽生活的时代,远在“绿帽子”象征意义被赋予之前,而在那个封建社会中,服饰颜色具有极为严格的规定。黄色或明黄色是皇权的象征,只有皇帝及其亲属才能使用,其他人若穿戴便是犯了僭越之罪。黑色和紫色则是贵族阶级的专属,普通百姓无法享有。而青色或绿色,才是普通百姓能够穿着的颜色,这也符合关羽早期身份低微的背景,甚至与他后来与刘备相遇的历史背景相契合。
至于关羽为什么选择绿色,后人多以此来展现他早期的贫困生活,同时也为他坎坷而传奇的一生做注脚。即便在他名声显赫之后,他依然偏爱绿色的衣袍,这其中似乎与他的忠义有关。记载中提到,在曹操重用关羽时,有一次曹操发现关羽的战袍破损,便命人赶制新战袍。然而,关羽接受了新战袍后并没有立即换下旧衣,而是将新战袍套在了旧战袍外面。对于这一行为,众将士感到不解。曹操也为此困惑,但经过了解后才明白,旧战袍是刘备送给他的,他不愿因为新战袍而忘记与刘备的恩情,同时也不想辜负曹操的关心。
青色象征着正义,而由于古代渲染技术的限制,青色与绿色并没有明显的区分,因此后人常以绿色来突出关羽的忠诚与正义。
现代对绿色的理解
无论绿色的历史意义如何,作为现代人,我们应当以更宽容的眼光来看待这一色彩。绿色象征着春天,代表着生命力与希望。在今天,我们不应再带着旧有的眼光看待这一颜色,而应有选择性地摒弃那些陈旧的偏见和压制,让绿色重新走进时尚,走进人们的生活。在新时代的背景下,我们每个人都应当为自己的美丽与个性而自信,并且敢于打破传统观念的束缚,勇敢追求真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