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三国格局
《三国演义》在中国四大名著中,以其“格局之大”深受人们称道。细想其中,三国纷争,志在一统天下,若无大格局贯穿全剧,何来后续?
在这样宏伟的背景下,不论是关云长千里走单骑,还是曹操横槊赋诗,亦或是刘备携民渡江,赵子龙单骑救主,都展现出了极为壮丽的气魄。即便如今有人将这些英雄事迹归结为阴谋的产物,也无法掩盖三国所展现的浩然气势。
如刘备带领百姓渡江,被批为以荆州百姓作肉盾,这样的说法简直荒谬至极。如果他真心想逃命,完全可以抛弃荆州百姓,带着团队骑快马远遁,何至于被曹操追击?实则是刘备考虑到百姓安全,步伐拖慢,才让曹操追了上来。
这不仅是《三国演义》的描写,连正史中也有类似记载。刘备到荆州时遭遇阻挡,诸葛亮曾劝他说:“如今形势紧急,若想保命,不如趁机攻占荆州。”而刘备的回答却是:“吾不忍也!”(出自《三国志》)
所以,在看三国的时候,沉迷于小技巧的解读虽然可以看到一些细微之处,但若从“大格局”出发去分析,方能看得更透彻。就像《三国演义》中的“孔明吊孝”一幕,便是一例。
二、事件背景
《三国演义》中的一大成功创作,是通过巧妙安排让周瑜与诸葛亮这两位三国智者展开“终极对决”。在正史中,周瑜与诸葛亮的关系并不深,诸葛亮仅仅是出使东吴,促成孙刘联盟,而赤壁之战的主角则是周瑜,刘备和孙权的角色更像是配角,诸葛亮根本没登上大舞台。
因此,《三国演义》便通过赋予诸葛亮大量戏份,弥补了这一空白。无论是舌战群儒、草船借箭、借东风等情节,都让诸葛亮的聪明才智得到了充分展现。两位智者的“瑜亮之争”,便成为了三国演义中的一大经典。
“瑜亮之争”所强调的,是团结的重要性。曹魏的强大让孙刘两国必须紧密联合,才能保全自己。东吴和蜀汉最聪明的人联手,给了敌人一种强大而团结的感觉。这就是“瑜亮之争”的主题——距离产生美,彼此之间互相欣赏。
然而,随着两国距离的拉近,双方的关系逐渐发生变化。周瑜察觉到,诸葛亮不仅是蜀汉的智囊,且聪明到让人胆寒,若不除掉他,东吴就会面对一个越来越强大的对手。于是,两人进入了“相爱相杀”的局面。
草船借箭是这种矛盾的顶点,诸葛亮巧妙揭穿了周瑜的“蒋干盗书”计划,这让周瑜愤怒不已,矛盾因此升级。周瑜感叹:“孔明神机妙算,吾不如也!”
夸赞有时比责骂更具威胁,周瑜虽被诸葛亮的才智折服,却因为形势所逼,只能忍气吞声,继续合作。随着两国矛盾的加剧,彼此间的裂痕已难以修复,最终陷入白热化阶段。
对于周瑜来说,这场争斗不仅仅是与诸葛亮的对决,更是关乎东吴与蜀汉未来命运的生死较量。而诸葛亮之所以对周瑜容忍,是因为蜀汉势单力薄,必须借助东吴之力才能自保。
若对此有所怀疑,看看赤壁之后,诸葛亮如何一见魏延便决意斩杀,也就明白了。这个决定并非出于个人恩怨,而是为了蜀汉的存亡。
理解了周瑜与诸葛亮的矛盾根源,我们便能理解为何赤壁之战后,诸葛亮对周瑜展开了报复性的“孔明吊孝”,既是在为自己报仇,也是在修补孙刘联盟的关系,保障蜀汉的利益。
三、孔明吊孝的逻辑
周瑜的早逝,重塑了三国的格局。东吴作为一个相对孤立的力量,逐渐从积极进取的角色转变为主流。周瑜生前曾有意进取西川,推进“双雄并立”的战略,庞统的劝进,可以视为这一战略的简化版。
然而在《三国演义》中,周瑜的死亡与诸葛亮的智慧紧密相关,诸葛亮凭借聪明才智,在这场“瑜亮之争”中胜出。这意味着孙刘联盟的未来将面临更大的考验。
周瑜去世后,东吴对诸葛亮的敌意愈加深重。若诸葛亮不做出积极回应,孙刘联盟势必破裂,这一局面对刘备集团极为不利。因此,诸葛亮选择冒死上演“孔明吊孝”,旨在修补两国之间的裂痕,避免联盟解体。
孔明吊孝的举动,虽让周瑜死得不明不白,但却为蜀汉的生存争取了时间和空间。对诸葛亮而言,这是一场“自损八百”的胜利,实则是短期的成效,长期却难以维系。
四、周瑜的境界高
诸葛亮来到江东后的表演,赢得了不少人的赞誉,甚至连鲁肃都感叹“孔明自是多情,乃公瑾量窄,自取死耳”。然而,孙权虽未戳破诸葛亮的伎俩,却并非看不出其中的端倪。
孙权未揭穿,表面上是为息事宁人,实际上则是为了保全孙刘联盟。赤壁虽败,曹操依然强大,孙权深知,若破裂联盟,东吴必然无路可走。因此,他选择宽容诸葛亮的表现,继续携手对抗曹操。
更重要的是,周瑜本身的境界极高。明知自己是被诸葛亮气死,周瑜仍选择宽容,甚至临终时推荐鲁肃接任。周瑜通过“既生瑜何生亮”,将自己与诸葛亮的恩怨限定在个人层面,避免让个人情绪影响国家大事。
周瑜这种深远的眼光与宽广的胸怀,为孙权留下了操作的空间,使得东吴局势得以平稳过渡。正因如此,周瑜虽有气量狭小之处,却始终能够公私分明,不为个人恩怨废国事。
这就是为何《三国演义》中的周瑜,虽有许多人为其悲叹,却又恨不起来的原因。他的境界高,格局大,甚至为诸葛亮的表演创造了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