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四方面军走出了许多闻名遐迩的开国将领,其中不乏陈锡联、许世友、陈再道、王近山、杜义德和滕海清等杰出人物。关于滕海清的经历,特别是在红军时期差点离开部队的故事,令人印象深刻,究竟是怎样的情况呢?
在参与革命斗争之前,滕海清只是鄂豫皖边区的一名普通烧炭工。那时,农民运动如火如荼地进行,他与三十多名同乡煤炭工人一起,积极加入了游击队,从此踏上了自己的革命征程。在鄂豫皖红四军成立后,滕海清成为11师32团5连的一名战士。他在战斗中始终表现出色,勇敢无畏,早早地成为了一名中国共产党党员。在一次进攻大山寨的战斗中,他被任命为扒城队的队长,并加入了敢死队,时常愿意为团队的胜利付出生命,这是在当时的军队中极为宝贵的品质。然而,在战斗中他也受了伤,尽管受伤不算严重,他仍坚持短暂休息后重返队伍,并被晋升为副班长。
1931年11月,红四方面军正式成立,滕海清继续在11师服务,师长是倪志亮。他始终冲锋在前,参与各种战斗,并被挑选到随营学校进行学习。完成学业后,他回到原部队,立即被任命为副连长。在随后的战斗中,因连长受伤,他代理连长一职,尤其是在苏家埠战役中,他带领连队顽强抵御敌方进攻,战后受到嘉奖,最终被正式任命为连长。由于表现突出,他还被师长提拔到师部通讯队担任排长,通讯队是个精锐部队,队里不乏曾担任过连营干部的战士。
作为通讯队的一员,滕海清必须每天执行特殊的任务,与师长倪志亮紧密配合。1932年10月,红四方面军的主力进行转移,军队在紧张的转移中,他不幸遭到手榴弹袭击,右手受重伤,导致一只眼睛暂时失明,被送往医院接受治疗。为了便于行军,一些受伤的指战员被要求留在医院养伤,滕海清也是其中之一。尽管组织给予了他10块大洋,他却一心想要紧随部队,急切地表达着不愿被留下的心情。尽管部队行军迅速,他还是努力跟在后面,尽管医院的行军速度较慢,结果他逐渐掉队了。
在失去视觉、身体伤痛未愈的情况下,滕海清依然咬牙坚持,凭借着顽强的意志力一路前行。没有食物的日子里,他只能捡拾地上的稻谷和玉米粒来果腹,忍受着饥饿、寒冷和伤痛,以及随时可能被敌人发现的危险。经过数十天的艰难跋涉,他终于出现在医生和护士面前,医生们见到他的伤情,惊愕不已,立即为他换药,实在令人难以相信他能在如此艰苦的条件下坚持下来,这让周围的战友们无不感动。
在他的伤情逐渐好转后,他主动找到通讯队,也使得战友们对他重归队伍感到惊讶不已。师长倪志亮一眼认出他,赶忙为他准备了一身棉衣和一双棉鞋。滕海清对师长表达了希望回到战斗部队的想法,然而师长见他身体状况不佳,没有同意。恰好一旁的人提到政治部保卫队缺少指导员,滕海清因此被安排去担任保卫队指导员。
在后续的战斗中,他的职务不断变化,渐渐升迁为营教导员、团政委。在抗日战争时期,他跟随彭雪枫参加各类斗争,担任游击支队第2大队的大队长兼政委、游击支队第2团的团长、八路军第4纵队第5旅的旅长以及新四军第4师第11、第9旅的旅长等重要职务。解放战争期间,他先后担任华东野战军第2纵队6师师长、第13纵队副司令员、第2纵队司令员及第三野战军第7兵团21军的军长。
新中国成立后,这位在政治和军事间游刃有余的将领,被授予了中将军衔,成为国家建设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