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刊丨走近瓦窑堡:转折关头,谁主沉浮
迪丽瓦拉
2025-09-08 02:34:36
0

走近瓦窑堡:转折关头,谁主沉浮

■解放军报记者 赵倩

瓦窑堡革命旧址。常浩浩 摄

视频:《用云端视角打开黄土地上的昨天、今天和明天》

古籍载:“瓦窑堡,在安定东三十里。元初建,因山为堡”。

瓦窑堡,见证着一段“很短的历史”——从1935年11月7日至1936年6月21日,短短7个多月,这里曾是中共中央机关所在地。

这,又是一段“很长的历史”——不到8个月的时间里,党中央在这里开展了一系列重要的革命活动。会期9天的瓦窑堡会议上,党确立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方针,为实现土地革命到抗日战争的伟大转折奠定了牢固基础。

数百年来不曾闻达于四方的瓦窑堡,在80多年前,成为中国命运脉搏的扣弦之地。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中国共产党人率先擎起抗战大旗。

抵御外侮,浴血奋战。从瓦窑堡出发,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色铁流以决胜千里的气魄走向抗日战场,取得伟大胜利。

转折关头,谁主沉浮?草木蔓发时节,记者来到了瓦窑堡这座红色之城,探寻中国共产党如何在此汇聚起我们这个民族、这支军队的磅礴伟力。

党看到了什么,我们这个民族、这支军队就看到了什么

暮色苍茫中,亮起灯火的窑洞,仿佛巨人睁开了眼睛。

“瓦窑堡革命旧址”的那一排窑洞前,毛泽东同志铜像巍然矗立,眺望远方。

站在铜像前仰望,记者不禁想,那时中国共产党人眼中的远方,是一番怎样的景象?

“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1935年,电影《风云儿女》的主题歌《义勇军进行曲》,传唱大江南北。日本侵略者越过长城南下,制造华北事变企图进一步吞并中国,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反抗?投降?还是游移于两者之间?面临亡国灭种危险的每一个中国人、每一个政治派别,都在思索怎么办。

拉开历史的长镜头,瓦窑堡会议是黑白底片上不可忽视的显影。“关键时刻,中国共产党人登高望远,看到了挽救民族的时不我待,看到了一致抗日的人民呼声。”一同参观的子长市党史研究室主任刘海珍向记者感慨道。

党看到了什么,我们这个民族、这支军队就看到了什么。

时为燕京大学教授的著名哲学家张东荪敏感地注意到了这个动向,率先在《自由评论》杂志发表文章,断言这是中国共产党政策转向的标志,热情洋溢地欢呼:“这是何等转向,这个转向是何等光明!”

正是在中国共产党倡导建立的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全国人民义无反顾投身到救亡图存的洪流之中。

寻访毛泽东旧居,书柜中的一沓报刊和信件吸引了记者的目光。

“在你们身上是寄托着人类的光明和幸福的未来……”一封当年全国学生界写给中共中央的来信,今日读起来依旧让人热血澎湃。透过历史的云烟,记者仿佛看到了他们眼睛中闪烁的理想光芒。

一面鲜红的抗日旗帜在陕北的土坡上冉冉升起,高高飘扬于正在承受着苦难的中国大地。鲁迅先生激动地公开表示:“中国目前的革命的政党向全国人民所提出的抗日统一战线的政策,我是看见的,我是拥护的,我无条件地加入这战线。”

“起来!起来!起来!我们万众一心……”激昂的旋律从窑洞飘向全国,激荡起救亡图存的希望。一位学者认为,抗日战争可以较好地解释中华民族认同感的由来,也可以很好地解释,为何在内忧外患的变革中,中国人民选择将命运托付给共产党。

时间大踏步向前,我们党始终在眺望远方,指引着一个民族的方向与梦想。

继往开来,砥砺前行。刘海珍清晰记得一个特殊的历史时刻——2012年,习主席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首次提出并阐释中国梦,当时的新闻画面一直刻印在刘海珍脑海。虽然还不曾去过国家博物馆,刘海珍却常常在网上“云游”《复兴之路》数字博物馆。

“正是有了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不愿做奴隶的人们’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迈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我们这一代人要作出无愧于历史的应有贡献。”刘海珍说。

时代的变革,以另一种方式呈现于瓦窑堡革命旧址纪念馆讲解员魏娟眼前。这些年,往来参观的军人换上了新的臂章、佩戴着勋表,炯炯有神的眼眸焕发着朝气蓬勃、昂扬振奋的新风貌。

魏娟告诉记者,她越来越感受到肩上沉甸甸的责任:“我所看到和讲述的,不仅是馆内这400多件文物背后的昨天,更是我们这个民族、这支军队继往开来的今天和明天。”

在纪念馆的登记册上,有一位营长的名字。他在一次“寻根行”中来到陕北,走进了瓦窑堡。他所在的陆军某旅“红一营”,前身是一支在抗战烽火中屡立奇功的英雄部队。

“中共中央在瓦窑堡会议中写下的万字长文,适时提出了党的策略路线。”让这名营长记忆犹新的,是纪念馆内展示的《中央关于目前政治形势与党的任务决议》,“党明确了方向和目标,我们这支军队就明确了任务书和路线图。”

10年前,“红一营”官兵举着火红的战旗,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阅兵式上,接受了党和人民检阅。

“今天,新时代改革强军已经进入第10个年头,我们的大考还在继续!”在崭新的历史方位和时代坐标中,“红一营”官兵正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阔步向前。

党指向哪里,人民军队就奔赴哪里

距瓦窑堡100多公里的延川,红军东征革命纪念馆坐落于此。沿着展厅缓步浏览,一张作战路线图出现在记者眼前。

淡黄色的图纸上,穿过九曲黄河,一个个红色箭头恰似一把把铁血利剑,倾斜着插向东岸——瓦窑堡会议后,中国人民红军抗日先锋军在党的号令下挥师东征,东渡黄河打通抗日路线。

这张作战路线图,也让列兵袁博记在了心里。读大学期间的每个假期,来自陕西延安的袁博都会探访家乡周围的红色地标,红军东征的行迹曾是他的“打卡地”。

幸运的是,报名参军的袁博来到了陆军某旅“红一连”。向记者讲起英雄先辈时,他满是骄傲:“我们连队的前身是红军队伍里的工兵连,曾在东征渡河时连续奋战两天一夜。”

是什么指引着这支部队一次次毅然决然地冲锋,舍生忘死地前进?最初,这个问题常常萦绕在袁博心间。

“当看到连队荣誉室里的另一幅行迹路线图时,我心里有了答案。”袁博告诉记者,那张图上,一条由南到北、从西到东的红色曲线串联起了“红一连”从江西诞生后一路走到今天的蜿蜒行迹。

两幅路线图在袁博眼前交织,生动诠释了这支队伍“从哪里来”,又在党的带领下“向哪里去”。“在党的领导和指挥下,这支队伍迎着抗日战争的炮火,闯过解放战争的硝烟,最终奔向了胜利。”袁博说,如今,他们又听党指挥一路向东,在新驻地扎下根,并随时准备听从党的号令,奔赴下一个“战场”。

从纪念馆出发,汽车在一眼望不尽的连绵峁梁中前行,浩浩汤汤的黄河终于出现在眼前。

指导员钞富康陪同记者一同来到了渡口,他所在的武警榆林支队清涧中队,驻地正在附近的小城。钞富康告诉记者,每年的红色教育活动中,中队官兵都会循着红军东征的足迹前往各个渡口,触摸昔日的抗战之光。

微风轻拂河面,流淌的清波将记者带回了80多年前的那个深夜。潜伏多日的红军乘着羊皮筏子和简陋木船,在湍急的河道中躲避着漂浮的冰凌,奋力冲向对岸。

站在西侧与对岸的逶迤群山隔河相望,记者忽然想到,当日隐蔽渡河,将士们是如何凝聚成一柄锐利的刃,一鼓作气刺向敌人?

“一往无前的冲锋号,其实早在大家心中吹响了。”钞富康说,延安时期,党中央就用一部电台指挥千军万马。“嘀嘀嗒嗒”的电报声,就是毛主席和党中央的号令,全党全军同志都无条件地执行。

“无论号角还是电波,它们都紧紧联系着党和军队,蕴藏着胜利的密码——党指向哪里,人民军队就奔赴哪里!”

党的不懈奋斗,正引领着这片大地走进新的春天

堡,是黄土高坡上常见的地名。在贫瘠的土地上,先民筑起庇护生命和希望的土墙,围起一座繁衍生息之所。

而今,掩映在黄河西岸、陕北群山之中的瓦窑堡,被时代赋予新的生机和活力——

当年红军眼中的黄土沟壑已经褪去了荒凉,公园绿地、休闲廊道遍布,“推窗见绿、出门入园”变成现实;节能型建筑、智慧停车场拔地而起,居民生活更加便捷;斑驳的煤油灯成了博物馆的展品,一座座风力发电机将山峁上的劲风转作万家灯火……

中央红军到达瓦窑堡时,这支衣衫褴褛的队伍,还不为这里的人们所了解。一个月后,相信“自己的队伍来了”,乡亲们为红军筹粮700石、蔬菜8万斤,缝制衣服3000套。周恩来在石碾道里抓起一把米感慨道,这小米能养活中国革命。

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而不懈奋斗的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军队,因人民的信赖和支持,在这片大地上不断走向胜利。而今,党的不懈奋斗,正引领着这片大地走进新的春天。

沐浴着暖阳,记者在延安的街巷里缓步徐行。

忽然间,孩子们的欢笑声飘入耳中,前方不远处,坐落着一座希望小学。身穿“水兵服”的学生在校园里奔跑着、雀跃着,校服背面,一双红色的手托起了“希望”二字。

来自五湖四海的人们托举着革命老区的孩子们,这其中就有海军官兵。一位学生告诉记者,今年的海军节,她和同学们应邀登上了海军舰艇,和官兵们一起升国旗:“收到我们的礼物后,海军叔叔还回赠了舰帽和舰徽。我的梦想是成为人民海军的一员!”

黄土与蓝海,孩子们的世界因这个时代而色彩斑斓。

夜晚的灯火亮了起来,记者沿着延河河畔继续向前。各具特色的小吃店里传来不同食材的香气。这里不仅有子长煎饼、荞麦饸饹等当地特色美食,还有经营咖啡、比萨、海鲜、火锅等餐饮的店铺。借由味觉和嗅觉,这里的人们与遥远的四面八方产生着交集。

遥想当年,奔赴延安的热血青年背着行囊、拄着拐杖,在崎岖难行的黄土地上艰难跋涉。今天,南泥湾机场在这片土地上投入运营,跑道上起降的飞机,将天南海北的人们和这座红色之城联系在一起。

“从很早的古代起,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就劳动、生息、繁殖在这块广大的土地之上……中国是一个由多数民族结合而成的拥有广大人口的国家。”1939年,毛泽东在窑洞里挥笔写下《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深刻揭示了中华民族的内在联系和整体性。

无论过去还是现在,祖国的每一步前行,都蕴含着民族的磅礴伟力。

无锡与延安合作建立的人工智能算力中心投入运营,革命老区的数字经济发展开启了新篇章;一处生态公园里,全国各地的游人在这里聆听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子长唢呐的天籁之音;来自全球苹果优生区的陕北苹果搭乘物流快车,抵达北京、上海甚至新加坡、越南……

举目四望,记者眼前已不仅仅是一片历史底蕴深厚的故地,而是中国式现代化大棋局上的一个生机勃勃的节点。今天,祖国的任何一个地方都与外界产生着愈发紧密的关联,每一个地区的发展都离不开团结奋斗的力量。

“瓦窑堡会议旧址”墙外的那个石碾子还在,碾盘上被碾压过的时光,如同金子一般地闪耀着历史的光点。每当处在国家和民族的重大关头,每当处在建设和发展的关键时期,我们党总能与时俱进地提出科学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凝聚起攻坚克难的磅礴力量。

回望历史、面向未来,新的波澜壮阔的伟大征程正在我们面前展开。“善于用党的奋斗目标鼓舞人、激励人、感召人”,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我们一定能够立于不败之地,中华民族复兴的伟业一定能够实现。

融媒体报道

素材支持:魏永鹏、刘杨、冯佳琦、刘威、黄伟、何星、田强强

融媒文案:郑茂琦

视频拍摄:高卫功、常浩浩

视频剪辑:程柯

技术支持:戴斌、孙浩

融媒推广:彭洪霞、刘文超、邓如菲

刊头设计:方汉、杨磊、扈硕

版面编辑/陈小菁 赵倩 戚辰飞

来源:中国军网-解放军报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清... 写作确实是一项艰辛的工作,作者们每天都在笔耕不辍,付出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既是为了满足自己的创作欲望...
清政府官员究竟有多累?上班上朝... 想象一下,凌晨三点,北京城还一片漆黑,你却不得不打着寒风出门上班。不仅天刚蒙蒙亮,路上还一不小心可能...
原创 三... 三国志幻想大陆2枭之歌蜀国阵容怎么玩?这次给大家推荐一套蜀魏联动队,之前发的配队里都已经有赵云和刘备...
原创 八... 129师独立团的形成与初期历程 1938年2月,国民政府作出了一个历史性的决定,在第129师中成立...
原创 中... 从夏商周到明清,中国历史走过数千年,历经无数王朝更替。每一次改朝换代,都伴随着血与火的洗礼。能在乱世...
原创 苏... 在1991年深秋,当世界聚焦于西班牙举行的中东问题国际峰会时,一场鲜为人知的戏剧正悄然上演。这不仅仅...
原创 4... 1949年12月9日,云南省的领导人卢汉在光复楼的广播中向全国发出了铿锵有力的宣告:“云南起义了!”...
权倾朝野的明珠与索额图,为何对... 权倾朝野的明珠与索额图,为何对魏东亭尊敬一些? 康熙朝的朝堂上,明珠和索额图这两个名字就像两颗耀眼的...
命运轮回中的北欧史诗:深度解析... 在游戏市场百花齐放的当下,《轮回的瓦尔基里》宛如一颗闪耀的星辰,凭借北欧神话为基底的宏大世界观与别具...
原创 1... 在1964年的春日清晨,越南大地的古老土地上,掩藏着一段久远的历史,随着考古队的铲子轻轻触及,逐渐从...
原创 他... 1975年4月,经过长达七年的工作中断,傅崇碧终于重返岗位,担任北京军区第一副司令员。傅崇碧的任命引...
原创 日... 写作是一项非常艰辛的工作,作者们每天都在忙碌写作,目的只是为了谋生养家。我们非常理解他们的辛劳,也希...
原创 八... 1924年,国民党召开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启了两党合作的新篇章,这也为大革命的全面展开奠定了基础。...
艺梦轩古床博物馆成功入选安徽省... 近日,安徽省文物局公布了安徽省第二批类博物馆名录,艺梦轩古床博物馆成功入选,标志着该馆在传承地域文化...
原创 陈... 1982年4月26日,一位年仅31岁的解放军空军飞行员陈再文在桂林执行飞行任务时不幸遇难,给亲朋好友...
原创 李... 在您阅读本文之前,请务必点击右上角的“关注”按钮,这不仅便于您与我一起讨论和分享,还能让您体验到更多...
曹操:三国时期的枭雄与智者,如... 大家好,今天我们来聊聊三国时期的一位传奇人物——曹操。提到曹操,大家脑海中可能浮现出“挟天子以令诸侯...
原创 南... 黄埔军校一期毕业的周士第,带领大元帅府铁甲车队,谱写了令人敬仰的传奇历史;他不仅协助叶挺夺取了汀泗桥...
智斗日伪巧送信 历经生死终不悔 97岁抗战老兵李金锡 智斗日伪巧送信 历经生死终不悔 李金锡讲述战斗故事。 李金锡参加渡江战役...
原创 姚... 中国人从古至今便有一种崇拜人物的传统,尤其是在历史的长河中,这种现象尤为明显。明代初期,就有两个非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