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广袤的非洲大陆上,肥沃的土地与饥饿的民众形成了鲜明对比,这不禁让人发问:非洲人连饭都吃不饱,为何还不愿种地?答案远比“懒惰”二字复杂。专家指出,要解开这个谜团,得先看看地上长着什么。
非洲素有“热带大陆”之称,气候高温、少雨、干燥,极端天气频发。在干季,河流干涸,土地干裂,农作物因缺水而枯萎;湿季时,又可能出现暴雨洪涝,淹没农田,破坏农作物和农业设施。联合国机构发布的《世界粮食安全和营养状况》报告显示,2023年全球约有7.33亿人面临饥饿,而非洲的情况更为严峻,每5人中就有1人面临饥饿。
以2020年东非爆发的严重蝗灾为例,蝗虫数量之多,所到之处庄稼被一扫而空,肯尼亚、埃塞俄比亚和索马里等国的农作物遭到毁灭性打击,受灾面积达数万公顷,许多农民辛苦一年的心血付诸东流,粮食产量锐减,引发了严重的粮食危机。恶劣的自然环境,让农业生产变得异常艰难。
非洲农业发展的困境,还有着深刻的历史根源。殖民统治时期,欧洲殖民者为了掠夺资源和贩卖奴隶,对非洲进行了残酷的剥削和压迫。他们强迫非洲人种植单一的经济作物,如咖啡、可可、棉花等,以满足欧洲市场的需求。这种种植模式严重破坏了非洲的农业生态,导致非洲的农业生产变得单一化和脆弱化。
以莫桑比克为例,腰果成为其主要种植作物,一个多世纪以来,腰果都是莫桑比克人民最重要的外汇收入来源,可耕地面积达3600万公顷,已开发600万公顷,腰果种植在这片土地上占据了主导地位。然而,这种单一的种植模式使得粮食生产被严重忽视,当地农民缺乏种植粮食作物的经验和技术,粮食产量极低,全国一半粮食依赖进口。殖民统治的烙印,至今仍深刻影响着非洲的农业格局。
此外,非洲部分部落至今仍保留着原始的采集和狩猎生活方式。坦桑尼亚的哈扎族部落,数万年来一直遵循着祖辈的生活习惯,在物产丰富的非洲大草原,当饿了的时候,他们就在草原上狩猎,或是采集野果、野菜,便能轻松维持生活。传统的生活方式,也让非洲人对农业生产缺乏足够的热情和投入。
然而,非洲农业的未来并非一片黯淡。近年来,非洲国家通过深化内部改革与加强国际合作,在经济结构优化与升级方面取得成效,在基础设施建设、科技创新、农业等领域取得进展。中国持续加大对非洲区域互联互通的支持力度,从基础设施建设、技术、人才、市场等方面为非洲发展全方位赋能。
乌干达卡鲁玛水电站全部机组实现发电并网目标、尼日利亚拉各斯轻轨红线项目一期通车、肯尼亚斯瓦克大坝主体建设基本完工……在中非合作论坛、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等机制框架下,中非携手推进基础设施建设,成果遍布非洲大陆。
非洲农业的困境,是自然、历史、经济和文化多重因素交织的结果。解决非洲的饥饿问题,需要全球共同努力,通过技术援助、资金支持、政策引导等方式,帮助非洲人民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粮食产量。你认为非洲农业的未来在哪里?欢迎在评论区留言,分享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