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末年,汉室衰弱,中原大地四分五裂,群雄割据,纷争不断。在这乱世之中,各方势力纷纷崛起,争夺霸权。经过数年的混战,最终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面暂时形成。为了恢复汉室的荣耀,蜀国君主刘备竭尽全力,投入了毕生心血,尽管最终未能如愿。而诸葛亮,作为刘备的军师,继承了主公的遗志,决定发动北伐战争,以讨伐曹贼,恢复汉室。然而,诸葛亮没有预料到,自己所倚重的徒弟马谡竟然丢失了街亭,导致北伐失败,直接影响了蜀国的命运。诸葛亮去世后,姜维肩负起救国的重任,尽管他未能彻底改变局势,但至少延缓了蜀汉灭亡的步伐。
关于失街亭和斩马谡的事件,许多人提出假设:如果当时是姜维守卫街亭,是否能够避免这一惨败?事实上,赵云和魏延早已给出了答案。
公元223年,刘备在白帝城去世,临终时将蜀汉的江山托付给了诸葛亮。此后,曹魏联合孙权、孟获等多方力量,试图一举灭掉蜀汉。然而,诸葛亮凭借卓越的智谋化解了这一危机,保卫了蜀汉的存续。几年后,诸葛亮不仅关注蜀汉民生的发展,还大力进行军事训练,使得蜀国一度脱离了险境。然而,魏国实力雄厚,占据了中原九州,若任其发展,蜀汉终究难逃灭亡命运。
从某个角度来看,诸葛亮的北伐,更像是为了延缓魏国的扩张,延续蜀汉的国运,而非单纯为了恢复汉室的荣耀。面对这种局面,诸葛亮深知,只有主动出击,才能争取到一线生机。公元226年,魏文帝曹丕去世,由其儿子曹叡继位。诸葛亮认为这是发动北伐的最佳时机,遂精心制定了作战计划,发动了第一次北伐。诸葛亮的北伐战略大致有两点:一是速战速决,打曹军一个措手不及;二是让赵云带领一支部队佯装主力,走斜谷道,吸引曹军的注意,而他自己则带领主力走陇西,进攻天水一带。
在诸葛亮的指挥下,蜀军按部就班地展开了进攻,事实证明,诸葛亮的战略非常成功,魏军被打得措手不及,丧失了南安、天水和安定等地。然而,胜利的喜悦很快就被随之而来的困难所掩盖。尽管蜀军在初战中取得了胜利,但曹魏的部分领土虽然已被占领,蜀军面临着巨大的后勤问题:大军离家太远,粮草供给和物资运输成为了重大挑战。为了保证补给线畅通无阻,诸葛亮经过深思熟虑,决定重点防守街亭,保证这一重要战略位置的安全。
街亭的地理位置非常重要,因此,守卫这一关键地区的将领必须具备极高的军事素养和胆略。为了确保防守计划的成功,诸葛亮召集了各路能人共商人选,众人纷纷推荐魏延等有经验的将领。然而,令人意外的是,马谡主动请缨,要求自己担任街亭的守将。尽管马谡此前没有多少实际作战经验,诸葛亮依然做出了让他担任守卫的决定。
马谡接到命令后,带领军队前往街亭。临行前,诸葛亮不仅给予他锦囊妙计,还指派了王平担任副将。这一安排显示出街亭防守的重要性。然而,马谡到达街亭后,并未按诸葛亮的指示进行防守,而是决定将军队驻扎在陇山之中,认为这能占据有利地形。然而,这一决策却为蜀军带来了致命的失败。
街亭的地理环境并不适合在山上防守,尤其是马谡忽视了街亭的城防薄弱这一现实。事实上,诸葛亮曾经就指出,街亭的位置易守难攻,守卫此地极为困难。虽然王平对此提出了异议,认为应按照诸葛亮的计划进行防守,但最终马谡坚持自己的意见,将大军驻扎在山上。结果,魏军很快发起了猛烈进攻,街亭失守,蜀军遭遇重创。马谡虽逃回大营,但失街亭的后果无可挽回。诸葛亮不得不下令斩杀马谡,虽然他眼角含泪,不知是为徒弟心痛,还是明白北伐已然失败。
尽管马谡的失误导致北伐失败,但此番北伐并非毫无收获,诸葛亮在这一过程中收获了姜维,这位天水籍的年轻将领成为了诸葛亮的“第二门徒”。姜维从小受父亲影响,熟悉军事,具备出色的战略眼光。加入蜀汉后,姜维在防守天水的过程中展现了非凡的才能,成为了蜀军的重要一员。
与马谡不同,姜维不仅具备理论知识,还积累了丰富的实战经验。诸葛亮看中了他,最终决定将其纳入麾下。姜维的加入,成为了蜀汉的一线希望。假设当时是姜维守卫街亭,他有很大可能避免马谡的失误,成功守住街亭。姜维在之后的多次战役中表现出色,屡次挫败魏军,为蜀汉延续了数年的命运。
总而言之,姜维不仅拥有过人的军事才能和坚强的意志力,还能够根据实际情况调整策略,避免盲目自负。如果诸葛亮当时选择姜维守卫街亭,蜀军可能不会轻易失去这一关键阵地。对于姜维是否能守住街亭,你认为他是否能胜任这一任务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