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3月14日下午6点,洛阳城的枪炮声终于渐渐平息。在经历了长达七天七夜的惨烈激战后,华东野战军陈士榘、唐亮兵团与中原野战军陈赓、谢富治兵团联合成功攻克了这座古老的城市,彻底消灭了蒋军的206师,并生擒了蒋军师长邱行湘。
这场胜利标志着华东野战军与中原野战军合作以来的首次重大胜利,同时也是我军首次攻下敌人重兵防守的坚固城池,具有巨大的战略意义,并且在战术上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尽管如此,战后总结会上,陈士榘将军的讲话却引发了不小的争议。
战后,中原野战军的刘邓司令部召开了一个营级以上干部的会议,目的在于总结洛阳战役中的得失,特别邀请了陈士榘将军来分享华东野战军的作战经验。陈士榘在会上谈到,我军能够迅速攻占洛阳的关键在于强大的炮火支援。他指出,由于交通不便,炮弹的补给存在困难,因此必须避免无计划地浪费炮弹。然而,在攻城战中,为了尽快突破敌人防线并巩固突破口,炮弹的使用是不能吝啬的。他强调,打赢歼灭战的代价是值得的,消耗的资源最终能以胜利的果实得到回报,甚至可以有所获利。
陈士榘将军发表这番话时语气豪迈,面露兴奋。华东野战军的干部们听后当然感到骄傲和高兴,但这番话却让中原野战军的干部们不太舒服。
事实上,洛阳战役并非华东野战军与中原野战军的首次合作。此前,他们曾在祝王寨、金刚寺和确山等战役中联合作战。在祝王寨和金刚寺战役中,由陈士榘担任总指挥,而确山战役则是由陈赓自告奋勇担任指挥官,后因战斗不顺遂由陈士榘接管。这次攻打洛阳,总部明确指定由陈士榘指挥华东野战军的兵团,而中原野战军的陈赓则配合,因此可以看出华东野战军在此次战役中的主力地位。
这场联合进攻其实也暗藏着激烈的竞争,两个野战军都在争抢荣誉与功劳。虽然华东野战军的第3纵队先行突破城防,但这也让中原野战军的第4纵队感到不满。中原野战军的部队,尤其是陈谢兵团,装备远不如华东野战军,攻坚战斗力也相对较弱。陈士榘不断强调炮兵的优势,令中原野战军的官兵内心不满,尽管他们表面上没有直接表达。
战后,刘伯承请华东野战军的干部们先行离开,随后留下了中原野战军的干部,继续进行了交流。刘伯承司令员指出,各部队的条件不同,战斗方式也应根据装备和实际情况来调整。他强调,华东野战军的强大炮火支援固然有助于打赢战斗,但中原野战军依靠的是手榴弹等轻武器,同样能够获胜。刘司令员的讲话显然是为了鼓励中原野战军的士气,强调在战斗中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应变,而非单纯依赖某一武器。
这种“用什么武器打什么仗”的传统,正是我军的作战原则。刘伯承的讲话也体现了对这一原则的强调,并非否定陈士榘的言论,而是更希望避免过分依赖某一武器。毕竟,土造手榴弹尽管可以投掷很多次,却无法替代炮兵火力的强大优势。
不久后,华东野战军的司令员陈毅得知了这件事,并发电报批评陈士榘,认为他的言辞过于直率,显得有些骄傲,并且未能充分考虑到中原野战军在大别山转移后的实际情况。陈士榘对此表示反思,认识到自己的表述不够妥当,并未照顾到中原野战军的困难。然而,他也指出,尽管华东野战军在攻坚战中具有炮火优势,但也应注意提升自身的爆破技术,避免过分依赖火力。
关于炮兵的作用,陈士榘的讲话虽然引发了一些争议,但并不是完全没有道理。洛阳战役中的确有大量的炮兵支援,这在很大程度上加速了攻城的进程。特别是在3月11日的战斗中,华东野战军的第3纵队和中原野战军的第4纵队同时从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发起进攻。第3纵队的第8师23团1营在强大炮火的掩护下,经过7个半小时的激战,成功攻占了东门,并继续推进,最终突破了敌人的防线。
而中原野战军的第4纵队,由于炮兵不足,无法有效压制敌方火力,导致伤亡较大,夜间突击未能成功,直到第二天才突破了南门。尽管两个部队都竭尽全力,火力的差距却决定了战斗的效率和结果。
总体来说,陈士榘关于炮兵作用的表述并不夸张,他所强调的“攻城时不能吝惜炮弹”确实是从战斗经验中总结出的真知灼见。然而,由于他过于直接的表达方式,难免引起了争议。
坊间流传着一种说法,认为在洛阳战役中,华东野战军和中原野战军因抢夺战利品而发生冲突。传言称,中原野战军的第4纵队10旅缴获了十几门美式榴弹炮,结果被华东野战军抢走了。事情闹到陈赓那里,他大手一挥道:“这些都是解放军缴获的,分什么你我的,全部交给华东野战军。”然而,这个故事并不符合事实,实际上,整个洛阳战役中,我军仅缴获了3门美式榴弹炮。事实上,中原野战军的周希汉旅长考虑到重武器携带不便,便将10旅缴获的榴弹炮和其他装备转交给了华东野战军,而华东野战军则回赠了6门轻便的美式战防炮。
后来,在淮海战役中,正是因为中原野战军的重武器不足,导致攻坚力不从心。华东野战军的强大火力支援才扭转了战局。随着黄维兵团的覆灭,关于战利品的争议再次浮出水面。这时,陈士榘决断地发话:“华东野战军缴获的所有武器,都交给中原野战军。”此举彰显了他对团结协作的坚定信念。
在淮海战役的过程中,华东野战军的干部曾对中原野战军的表现表示不满,认为他们拖了后腿。然而,粟裕对此作出了严肃批评,因为华东野战军拥有大量炮弹,在与杜聿明的战斗中能够凭借炮火压制敌人,而中原野战军在对付黄维时只能依赖手榴弹,显然不具备同等的火力优势。因此,将两者相比显然是不公平的。
这一系列战斗背后,展现了我军在复杂战局中的应变能力,也凸显了合作与团结的重要性。